美国总统川普在7月23日发布《美国AI行动计画》,把美国AI战略明确聚焦在加速创新、建设AI基础设施、以及主导国际外交与安全等三大支柱。核心论述以私部门为主轴「拆除管制、松绑规制」,扩大资料中心、电力与半导体投资与许可效率,并以盟友体系扩散「美国技术栈」成为全球标准。
然而,计画最具争议的是将「避免意识形态偏见、追求客观真实」作为跨支柱原则,要求政府採购与标准制定跟进,甚至提到检视调整美国国家标准暨技术研究院(NIST)AI风险管理框架与联邦採购规范,删除对「错误资讯、多元公平与包容(DEI)与气候变迁」引用,强化「意识形态中立与求真导向」技术治理。这种以供给面、基础设施与国际扩散为主的政策论述,与「去管制+出口拉动」组合,相互支撑成为美国「赢得AI竞赛」政策逻辑。
川普在同日签署《防止联邦政府的觉醒AI》行政命令,则把理念化为採购规则,要求大型语言模型(LLM)须符合「求真」(truth-seeking),在面对事实型提问时须优先歷史准确、科学探究与客观性;其次,需「意识形态中立」(ideological neutrality),不得以DEI理念教条操弄输出。执行层面,命令要求120日内发布实施指引,各机关在其后90日内建立程序,只採购符合以上两原则的LLM;同时设定国安体系的例外与供应商透明义务。换言之,白宫把「意识形态偏见」纳入可量测的合约条款,透过联邦预算塑形市场供给。
意识形态偏见确实是AI治理难题;中国AI模型DeepSeek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与台湾等政治敏感议题回应受限,凸显AI可被政治宣传框架俘虏风险。然而,此案例同时提醒当政府以採购与标准大规模「定义中立」、或在评估指标中内嵌政治偏好时,模型供应商势必「为合规而设计」,研究资源从演算法突破转向合规工程,产生路径依赖与创新冷却。更何况,国际社会近年强调「主权AI」与文化语境,若外界将「美国AI」等同「美国政治」,将削弱跨境採用与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防部近期对Anthropic、Google、OpenAI与xAI各开出上限2亿美元合约天花板,示警「採购杠杆」对研发路线结构性塑形力量。把「防偏见」做成政治叙事,可能产生美版的「政策嵌入偏见」,也可能把国际市场推离美国技术栈。
对台湾而言,美国AI行动计画的亮点在于加速供给面,从资料中心与电力扩建、半导体復兴、以及「全栈输出」联盟战略。若顺利落地,将使美国在算力、模型与应用端形成系统性优势,牵动全球供应链与标准制定,对台湾的AI半导体生态系是扩大市场机会。然而,「反觉醒」作为美国AI治理主轴,一旦被外界视作意识形态出口,恐削弱美系AI在盟友市场中立形象,让「主权AI」国家更倾向採多元来源或本土化替代;若再迭加採购导向带来繁杂合规要求,可能使创新节奏放缓、开放权重与开源社群受抑,反而给予中国在成本与扩散的可乘之机。
台湾需密切观察美国在基础设施与国际扩散的实际进度,同时分散市场风险、强化自有模型与资料资产、布局能源与资料中心,以「技术互通与市场多边」方式抵消AI政治化风险。最终,美国能否因AI行动计画而赢得美中AI竞赛,端视其能否在「去管制」与「可信治理」间拿捏住能保留创新动能,又避免把「反觉醒」变成新政治标籤,抑制AI发展的反作用力。(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