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传统节日,可以算是世界级的繁琐,每种节庆对应不同食物,也交织成很有特色的传统风味。而几乎被月饼「垄断」的中秋节,近五年以来,似乎有了极大的翻转。
曾几何时,几十年来中秋节的代表,从越大号越能代表身分象徵的广式月饼,变成强调健康与口味多变的小个头特色月饼。除了大小改变,月饼本体也从内馅上改变。
不过,大大小小里外更替多年,这五六年来,倒是直接被蛋黄酥给取代。平心而论,无论习俗怎么走,现代人已经不会有把「起义纸条」藏在月饼里的机会,再加上传统广式月饼太甜、太油,一颗破千大卡,整个就是摆明让在意「数字健康」的现代人淘汰。
另一方面,新时代重视好吃而非传统仪式,以及在意跨界联名与限定款式,像是抹茶、流心、巧克力、冰心口味的蛋黄酥,让年轻人觉得新鲜、有趣,自然有更强的社群分享动机。再加上名店与媒体效应推波助澜,更能让大家趁着这个节日,好好地秀出自己买到或是收到的名店货色。
当然,除了比较炫目的流行需求之外,蛋黄酥即使再高价,每颗不过就是百元上下,比起月饼数百元甚至顶级千元月饼,也让人更有合理的消费可能性。
不过蛋黄酥热潮能维持多久,或许也没人说得准。往年一上架就能秒杀,每盒900元(单颗约113元)的神级蛋黄酥,今年却因「蛋黄偏乾」、「高价格与高热量」与竞争品牌崛起,多花了15分钟才能完售。
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更容易转向价格合理、口感也够水准的替代选择。同时,因为资讯取得太容易,现今的餐饮品牌创新及维持成为一个品牌必修课题。
中秋节到底该吃什么,看来已经没有规则。又或许,未来的餐饮新趋势,就是一个没有规则的大乱斗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