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因肠躁症接受健检,意外发现白血球数值异常。虽没有症状,在太太坚持下,持续辗转求医,确诊真性红血球增多症(PV)。专家指出,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患者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造血不受控制,除了真性红血球增多症,还有原发性血小板增生症(ET)、骨髓纤维化(MF)等,由于症状不明显,有患者直到中风或心肌梗塞后才确诊。
台湾骨髓增生性肿瘤关怀协会理事长侯信安表示,骨髓增生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疲劳、搔痒、盗汗、发烧、体重减轻、耳鸣、头痛、失眠等,部分患者伴随脾臟肿大,可能造成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根据我国癌症登记资料,2015年一年新增骨髓增生性肿瘤病患264人,2022年则新增674人,7年间新增人数倍增。随着台湾进入超高龄社会,可预期疾病个案数势必会增加。
林先生确诊后接受放血治疗,因身体不适与心理压力,几度想放弃。直到透过卫教讲座认识长效型干扰素的新疗法,情况大为改善。治疗2次后,医师便取消后续放血计画,血球数值3年来首次维持稳定。他鼓励患者,熟悉疾病就能减少恐惧,勇敢面对,在互助中走过治疗之路。
近年新治疗陆续问世,长效型干扰素不仅已核准用于真性红血球增多症治疗,在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生症的临床试验中,也展现优于现有治疗的成果。此外,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的JAK抑制剂也有新药问世。若病友因使用JAK2抑制剂引起或加重贫血问题,将有新一代抑制剂供选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