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这几年大力「打炒房」,喊着要让「住者适其屋」、实现「居住正义」。但市场现实却走向另一个方向:房屋交易时间被大幅拉长,资讯严重落后,若价格下修过快,金融风险恐怕难以控管。自住购屋者本应是政策最该照顾的群体,如今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了最大的牺牲者。

正常的房屋交易流程是签约、用印、完税、过户、交屋五阶段,若购屋者在此期间向银行申请房贷,则有审核、鑑价、对保签约、抵押权设定、保险与拨款等程序。过去房屋交易从签约到拨款交屋大致上3、4周就能完成,如今却需时约3个月、甚至有长达半年的案例。

在申贷的银行端,房贷审查严格、额度紧绷而出现申贷排拨现象,甚至核贷却拨款延迟、拨款前又重新审查、审核遭拒得另找别家银行。而移转过户的代书端,卖屋者也会要确认是否购屋者有足够的自备款,且银行也同意贷款,才愿意签约让代书启动移转过户,已非过去常见的同时启动作法。

这背后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覷,对买卖双方的风险而言,开始签约与完成交屋时程过长可能让交易破局;对银行而言,恐怕是一开始鑑价与几个月后拨款时的价格完全不同,金融风险反而升高。市场倚赖的实价登录成交资讯到公布原本就落后3个月,如今更可能落后半年至9个月,市场失去透明度下价格判断难以准确。因此,若只依赖政府实价登录的「过期数字」,政府与市场都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目前房市已逐步冷却,房价下修已是预期,但问题不在于「会不会跌」,而是「跌多快」。若价格下跌无法及时反应,银行体系将面临高风险。政策虽然压抑需求,却也可能在不知不觉间累积金融风险。央行在限贷之余,更需要注意这种因资讯落后而产生的副作用。

这些年政府「打炒房」,但政策却倒打一耙让自住购屋梦更遥远,目前不少自住购屋者已陷入困境。房贷审核门槛越来越高,购屋者不仅要接受更高利率,还常被迫绑买保险或理财商品。交易时间拖长,买卖双方的变数也增加,安居梦想愈发遥不可及。这样的政策,到底是在打击炒房,还是在打击自住?

(作者陈明吉为国立政治大学财务管理学系教授、黄琼莹为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信义不动产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

#金融风险 #拨款 #房贷 #购屋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