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
近六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

中国正倾力追赶美国在低轨卫星通讯领域的领先地位。陆媒报导,有「中国版星链」之称的卫星营运商上海垣信正启动新一轮规模达人民币(下同)50亿元至60亿元的大型融资,并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逾600颗卫星的发射部署,全面加速追赶进度。

界面新闻报导,低轨卫星通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各国业者纷纷加速发射卫星,以抢占有限的轨道与频率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权有严格的时限,若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足够数量的卫星部署,将可能丧失已申请的资源,这也使得这场「太空卡位战」更显激烈。

相较之下,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画进展迅速,截至2025年8月,星链已发射8,926颗卫星,预计在年底前就能达成1.2万颗的目标。

而中国的主力则为中国星网的「GW星座」与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但目前两家业者已发射的卫星总数都不到100颗,与SpaceX存在巨大差距。

为弥补落后的进度,中企正全力加速部署。产业链人士透露,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目前约有90颗在轨卫星,目标在2025年下半年达到108颗,2026年底大幅提升至648颗,并计画在2030年后,将卫星总数扩展至1.5万颗。

为此,上海垣信正积极寻求资金。该公司目前投前估值已超过400亿元,并在2024年2月完成创下中国卫星产业单轮融资纪录的67亿元A轮融资。

然而,根据其2023年财报,公司营收仅283万元,亏损则高达4.88亿元,显示仍处于高度资本投入的烧钱阶段。

纽约时报报导,中国发射卫星的速度缓慢,关键原因在于尚未掌握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技术。目前仍依赖一次性火箭,不仅成本高昂,也拉长发射的准备周期。反观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其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是其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部署大量卫星的主因。

随着全球5G建设趋于饱和,卫星通讯被视为下一代通讯技术的关键。市调机构锐观谘询预测,2025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76亿元,年增6.4%,显示其巨大的商业潜力。

#星座 #SpaceX #融资 #上海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