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大陆东北黑土地素有「耕地大熊猫」之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然而,随着长期深翻耕作和化肥使用过度,这片肥沃土地正面临有机质流失、地力下降的严峻挑战。如何守护黑土地成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吉林梨树县诞生并逐渐推广的「梨树模式」,正为这片黑土地盖上一层保护被,探索出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梨树模式实训基地站长王贵满指出,这一模式核心概括为六个字——「秸秆、覆盖、还田」。透过将农作物收穫后的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在地表,任其自然腐烂,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又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黑土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旱情,特别是东北地区常见的「春旱」与「伏旱」。覆盖秸秆后,冬季的雨雪和夏季的降水能得到有效保存,对于农作物在抽穗、扬花、灌浆等需水关键期尤为重要。王贵满解释:「伏旱往往发生在7月至8月,对农作物影响极大,而秸秆覆盖能显着缓解这一问题,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

此外,秸秆分解后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形成良性循环。最直观的变化是蚯蚓数量的增加,覆盖后的地块中,蚯蚓数量是传统耕作方式下的10至20倍,显示土壤活力与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

梨树模式不仅守护土壤,还为农民带来直接收益。由于免除深翻和繁琐的整地步骤,农民可直接使用播种机播种,大幅简化耕作流程,既节省人力成本,也提高效率。王贵满表示,这种模式正在为未来更加简便高效的农业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秸秆覆盖能显着减少化肥使用。数据显示,实施梨树模式三年后,化肥用量可下降20%,长期施肥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将逐步缓解。

研究显示,每增加50毫米的降水,粮食产量平均可增产8%以上。在伏旱之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与未实施的地块相比,产量可高出10%以上。

梨树模式自2021年起已在大陆西北、华北等地推广,并在南方山区茶园等地开展实践,效果良好。例如,北京密云水库周边设立了梨树模式示范田,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减少化肥流入水库,间接提升水质安全。(更多精彩内容请免费下载《翻爆》APP)

#地块 #化肥 #黑土 #模式 #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