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陆突然宣布多项贸易反制措施,包括10月9日对稀土、锂电池、石墨、超硬材料的出口管制,及10日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等。9日美国反应还不大,10日川普总统终于坐不住了,严词批评北京,并宣布将对中国进一步徵收100%关税。
这次大陆升级贸易战的主战场,其实是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这个被外界轻忽的反制,才是中国真正要重击美国的地方。为何是对美国的重击?要先厘清之前美国对中国的制裁。4月17日,美国宣布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徵收额外费用,并于10月14日起实施。业界对这项措施的分析多从「另一种关税」的角度切入,然而这不仅误解美国这个「大绝招」的战略意涵,也小看了连锁反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中国船舶额外收费打击中国造船业,而造船业是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腱」,是不能垮的。中国非反击不可。9月29日中国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新增反制条款,完成法律依据,10日即宣布对美国船舶收特别港务费,和美国的14日同时实施。而既然反击,乾脆把补强稀土管制漏洞的措施一併宣布。管制电池是另一个重点,也很重要。
从这脉络可以理解,中国选这时机点反击并非无迹可循。美国如果认为中国只能乖乖接受港口费的制裁,就太自大。对中国船舶收港口费是美国战略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本质就如同要求台积电将先进晶片产能一半移到美国,都是基于国家安全,而不仅是产业上的考虑。这个「大绝招」经过美国战略社群与业界几个月的讨论,是深思熟虑后的产物。
美国战略社群最初思考的是战争。因为战争是竞争的最高阶段。「美中战争」如果发生,合理判断将是以海战为主的太平洋战争。美国海军虽然很强,但强的是存量。增量部分因为造船业太弱,不如解放军海军。美、中实力相当,很可能打成持久战。而战争只要打到持久战就自然形成消耗战。美国海军经不起消耗,而中国海军在强大造船业的支撑下,却可能毁一艘、造两艘,愈打愈强。因此,如果不能打击中国造船业,重振美国造船业,美国就将是「美中战争」的输家。理解中国造船能力现在是美国的200多倍,就可以理解美国战略社群的焦虑。
对进入美国的中国制造船舶徵收额外费用,是很有创意的一招。其效果是要让国际航运业者为避免这笔额外负担,选择不将新船交给中国制造。这是「釜底抽薪」,直接从订单削弱中国造船业。国际造船订单已出现转向趋势。6、7月开始,韩国造船业就接到高于预期的订单。
造船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必须宏观来看才能清楚。造船是劳力密集产业,就创造就业机会来说,造船现在是中国的经济支柱。因此中国对美国的港口费策略势必反击。中国的反击措施,同样经过深思熟虑。
从专业角度评论,美、中这场港口费交锋打得非常精采,双方都是高手,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拳拳到肉。不过中国出手比美国更重,几乎算KO对手了。
中国这一轮升高战局,已带动贸易战的风向转变。原本一路捱打的中国,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现在已有能力出重拳反击。而且态势上显得游刃有余。相对之下,川普威胁加徵中国100%关税的回应就了无新意,上一轮交锋经验显示,那对美国进口商的伤害,比中国出口商大。现在中国手上的牌比美国多,而且都是大牌;包括大豆、稀土、电池、港口费。优势在中国这一边。(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