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被提起的词汇之一,随着极端气候带来的种种灾变,提早体验「预支未来」的代价,如何让发展真正「长久且持续」,成为今日企业与社会最迫切的重要课题。

为协助占台湾企业逾9成的中小企业走上永续之路,政大商学院信义书院继去年的「中小企业ESG大调查」后,今年更针对不同产业进行质化研究。研究指出,唯有让更多企业具备持续行动的能力,永续才不只是形而上的理念、而是扎扎实实的竞争力。

研究指出,中小企业推行永续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永续议题包罗万象、变化快速,企业往往追都追不上、更遑论好好做;二是永续行动的财务效益短期不明,但中小企业多半讲究将本求利,投入力道不免七折八扣;三是外部政策和内部态度不一,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政权一更替,永续政策立即改弦更张、甚至180度大逆转。这些现实掣肘,在在都让中小企业在永续路上举步维艰。

主持这项研究计画的政大信义书院副执行长、国贸系特聘教授苏威杰分析,企业推动永续的传统逻辑,是以「永续」作为出发点,期望藉此强化品牌形象,进而提升竞争力。然而,当永续逐渐成为「标准配备」之后,品牌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变成「如何做出(永续)差异性」;而供应链企业若非受到终端品牌客户强力要求,多半缺乏不断投入的持续动能。

那么,企业该如何才能不再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做永续?

苏威杰给的解方是-培养「动态能力」。藉由永续作为提升组织能力、累积无形资产,进而优化策略与执行品质,让永续成为强化长期竞争力的终极引擎。

「动态能力」的核心元素包含三个面向:

一、「感知能力」(Sensing)-能够扫描并辨识外部变化,从过去错误中反思,从客户或竞争者角度重新学习,透过情境模拟强化预判力,培养组织学习与敏感度;二、「掌握能力」(Seizing)-在内部建立小规模试验、容错与创新文化,鼓励实验精神,提升员工参与及凝聚力,让永续创新得以萌芽;三、「重构能力」(Reconfiguring)-以前两者为基础重新校正组织方向与制度,建立共识、修正流程、强化伙伴合作,最终迈向「利害关系人资本主义」的新商业模式。

换言之,透过动态能力积极赋能的永续作为,不再只是阳春的形象工程,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积极蜕变。企业在组织文化、员工向心力、学习能力、制度设计、风险辨识、永续产品/服务创新,乃至于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等面向,都将获得巨大能量与崭新样貌。

此项研究计画进一步提出「永续动态能力四象限」模型:

第一象限的「领航者企业」-内外兼修、文化与协作皆强;第二象限的「拓荒者企业」-对外合作活跃,但内部文化待深化;第三象限的「浅行者企业」-内外皆弱,仅表层应对;第四象限的「耕耘者企业」-内部文化扎实,但外部连结不足。不同企业依其产业特性与内部条件,会展现出不同的永续动态能力组成。

不过,无论属于何种类型,「高阶主管的重视,是一切故事的起点。」唯有决策者真正理解永续的价值,同时身体力行,组织才会形成共同的永续语言与行动,养成永续价值观与学习氛围,让企业得以真正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做永续!

#内部 #能力 #企业 #文化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