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讨论正夯,各国央行态度不一,不少国家已积极布局本国稳定币的出炉,也有不少国家尚在观望。稳定币声势震天价响,看来新的货币世代即将出现,在各国稳定币正式大量抬上交易平台之前,必须先推测可能发生的多项衝击,先作防范。
稳定币的稳定度与储备可信度,首应留意。稳定币随着挂勾资产之别而影响稳定度,其挂勾资产可能是法币、加密货币、商品、虚拟货币、一篮子货币,以及演算法产生等。最早出现的稳定币与加密资产作为超额抵押并与美元挂勾,乃是2014年推出的BitUSD,无法保持价格稳定。同年稍晚,泰达币Tether(USDT)问世,它是第一个以法定货币(美元)作为储备、按1:1比例发行的稳定币。这种法币抵押模式较易被市场接受,很快成为主流稳定币之一。
泰达币在今年川普大肆扬旗制定新法推举稳定币后更气势大涨,然而发行以来曾数度被质疑其储备金透明度不足,难以验证其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遭美国金融主管机关调查。显示监管制度尚有不足,亟待加强。
稳定币带出的货币供给增量,受到关注。稳定币一旦成为重要交易媒介,功能类似于货币,必与央行发行的法币产生竞合问题。在统计货币数量时,是否应把稳定币计入统计数据,央行必须厘清。在发币之刻,若质押资产保存仓内冷冻,只容稳定币流通在外,则货币总量不变。但是发币之后,除了稳定币公然活跃,其作为质押之法币与债券倘若进一步在金融市场上运作,则市场上买卖交易自然加倍。把市场重要流通交易媒介视为货币予以加总,则货币数量自是增加。质言之,稳定币对货币供给数量的影响可分层次来看,初层看似不变,推大层次之后则货币供给总量增加了。货币供给增加若无适当监控,则须担忧是否带出令人困扰的通膨问题。
政府对稳定币的发行单位如何控管,颇为重要。美国《天才法案》规定,稳定币之发币权开放给保险存款机构的子公司、联邦或州政府合格的稳定币发行机构。然而当铸币权放在民间单位,不同机构各自印制票据作为买卖凭证,交易体制紊乱,对整体货币体系曾经造成严重紊乱,这是发展初期国家常陷在通货膨胀的泥淖中之惨痛教训。直到中央银行体制建立,集中控制货币供给,对物价、匯率、利率掌握全盘思维,力抗通货膨胀,货币体制步上正轨。各国多年来实施央行体制,握紧发币权,民间单位不得僭越。将来若是稳定币成为发钞破口,后续危机恐难善后。
数项可能危机摆在前头,政府监管措施必须慎思。台湾面对这加密货币中稳定币抬头的潮流,已热烈展开讨论。如果虚拟的加密货币真已落实成为世界重要平台之一,为了不在国际交易舞台上消失,则发行台湾稳定币以在平台上露脸,或许是支持者的立论理由之一。
另一方面,各国外匯存底在短期内仍是美元、欧元与日圆的地盘,国际匯兑平台上尚是大国货币当道,难以为新台币空出足够的交易空间。实体货币如此,加密货币应亦如此。因此,台湾不妨先存观望态度,先考量可能的危机如何因应之道,包括发币单位监管措施、货币供给增加后的通膨掌控、多家发币单位交杂的金融乱象等。稳定币定案之前,先站稳自身脚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