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总统抛出希望台湾在30年内能培养3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愿景。中研院院士梁赓义表示,终身成就的肯定,往往是年轻时即开始钻研,加上有好的环境,才会开花结果。他强调,日本有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他们全心投入,即便冷门领域也一样,值得台湾借镜。台大医学院教授、中研院院士陈培哲则直言,目前台湾与其他国家差距太大,望尘莫及。
梁赓义表示,此次另名得奖者叶均蔚的研究领域冷门但为了收集更具体的资料,8年不发表文章,终于有成。他表示,得奖或升等是肯定与鼓励,也给予更多动力持续努力,但不是做研究追求的目的,不要一味去投积分很高的研究期刊,有些基础研究很冷门,但一步一脚印,总会累积出果实。
梁强调,研究资源大饼就这么多,分配很重要,例如人工智慧(AI)很热,但很容易排挤基础研究。日本有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他们全心投入,即便是冷门领域也一样,值得台湾学习。
陈培哲也以日本为例,日本获得不少座诺奖的原因在大学人才辈出,以与台大同时成立的大阪大学比较,创校百年已产生4位诺奖得主,且今年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就是来自该校;反观迎接创校百年的台大,至今1位都未诞生,距离还很遥远。
陈培哲分析,日本关键在于愿意投入创新研究,反观台湾发展科研,几乎跟着欧美走,缺乏独创性,而赖总统喊出的愿景虽不错,但若一再把大学与中研院当成政府的一部分,不可能培育出原创科学家。
他建议要把愿景变成可能,首先政府不干扰大学,让大学专心做研究;并争取社会捐赠,让研究不受政府制约,如果科研没有独立性与原创性,不可能有所突破。
清华大学原子科学院院长叶宗洸则说,赖的说法好高骛远,执政党把研发经费都投到半导体产业,导致基础科学研究偏废,这作法不改变,50年也培养不出1名本土得主。
叶宗洸表示,这3大领域的根基都在基础科学,眼前最现实的就是基础科学资源不足,怎能期待学者有重大突破。若政府只关注能帮官方获得利益的产业,也就牺牲能获得诺奖的科研项目。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