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凉、时序进入冬天,中医指出,秋冬易伤肺臟、肾臟,可能出现呼吸道疾病或水肿症状,民眾可透过掌握四季养生概念、了解自身体质,调整作息及饮食、规律运动,达到「安心、保肝、养肺、固肾」。

旺旺中时11日举办「预防医学 心血保卫站plus」,邀请新光医院中医中心主任林齐魁,以「秋冬保养之中医观」为主题进行演讲。

林齐魁说明,秋「燥」应早卧早起,违反节气规律易伤肺;冬「藏」则要将精气藏在身体,应早卧晚起,反其道而行易伤肾。早睡约是晚上9点,早起约是早上5点,晚起则建议太阳出来后再起床。

林齐魁说,肺臟负责将气与津液传输到全身,向下排出废弃物;肾臟主要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排泄。秋冬时肺、肾容易出现疾病,肺臟以呼吸道疾病表现,肾臟则很难看出来,不会有明显症状,除非严重到出现水肿,才可能警觉发现,因此要从调整日常作息做起。

人的体质会受压力、作息、饮食、气候等影响,大致可分为阳虚(虚寒)、阴虚(虚热)、痰湿型3种。林齐魁表示,人的体质通常会合併出现,例如有些人怕冷又怕热、嗜睡,可能是阳虚混痰湿。

林齐魁说明,虚寒为寒性体质,可能出现怕冷、手脚冰冷、排便稀软、没精神症状;虚热代表体内有虚火,易口乾舌燥、烦躁易怒、便秘、小便量变少、失眠;痰湿则是体内湿气重,影响代谢循环,导致嗜睡、白天昏沉、不想说话、疲倦等。

至于如何日常保健,林齐魁指出,只要调整饮食、作息及适当运动,体质都能慢慢改善。饮食部分,阳虚宜温补,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不像牛肉燥热,也不如红肉多饱和脂肪酸,很适合阳虚者;阴虚宜凉补,推荐白木耳,不会过寒又具滋补、降火气效果;痰湿宜平和食物,温热绿豆薏仁汤就不错。

#肺臟 #秋冬 #肾臟 #饮食 #痰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