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马习会」10周年。2015年11月7日,「马习会」全球瞩目下,于新加坡登场。此次「马习会」源起于2013年之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其间经两年的双方折衝,我方坚持之对等、尊严之原则,无任何退让,且马总统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后,辞任党主席,总统是其唯一的身份,所以习近平与之会谈的身份当然亦为「国家主席」,而非党的「总书记」。
然而,在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现实下,「马习会」中,双方自然难以「总统」、「国家主席」相称,仅能以较不彰显主权意涵的「领导人」身分,互以「先生」相称,亦体现「九二共识」精神,明确两岸非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治权与治权的关系」,当中无「矮化」的问题,也不是「党对党」的对话。
马习会不仅是1949年两岸分治后,双方领导人的首度会谈,更因会谈于第三地新加坡举行,北京、台北皆无「主场优势」,有效避免中央对地方的不当联想。然而,「马习会」后,部分国人认为此次峰会,北京未对台北让利,其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甚至将之曲解为马总统为拉抬国民党选情或习近平试图干扰台湾的大选的战术性目的。
其实,「马习会」的最大意义乃为两岸关系奠下和平的基石,此与马总统在东海、南海争端中的「和平」基调一致,更为马政府推动外交及两岸关系的信念。综观国际政治,诸多双边或多边的首脑对话亦常意在「预防性合作」,避免「双输」的局面。
换言之,在对话中「衝突避免」较「解决争端」务实、重要,美、中及日、中之间的对话即为如此。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前处长包道格认为,马、习相会本身即是重大成就,两位领导人见面并交换意见,甚至比达成某些具体协议更加重要。
日媒当年报导指出,日本政府忧心两岸可能在东海或南海争端中与中国大陆联手,对抗日本。此点,反映出日本对「马习会」的过虑与误解。「马习会」的顶层设计系为维持两岸关系正向发展,无涉东海、南海议题,但日本的不安亦透露其虽希望两岸关系稳定,但却担心台湾向中国大陆倾斜,使日本在东亚的海域争端中腹背受敌,首尾难顾。
诚如马英九2006年7月以国民党主席身分访日,面对「日本不乐见台湾被中国大陆併吞,日本北面有北韩问题,南面有台海问题,在北韩发展核武下,希望南面不再有衝突发生」的政界意见时表示,台湾不会让日本南面有事,将尽一切努力维持台海和平,并支持美日安保体制。
马总统执政期间,信守此项承诺,将两岸关系放到美、日、中三方互动的视野中,与美、日保持协调,推进两岸关系。「马习会」中,马总统清楚地抛出「和」为上策的两岸「双赢」路径,为马时代的两岸关系发展中所累积的「和平红利」加码,并为「重美、友日、和陆」的具体实践。(作者为辅仁大学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大学日文系(所)兼任教授、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