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开始要总结2025全年得失,准备迎接新年份到来的11月份,一场颱风让饱受风灾所苦的台湾南部与东部地区,再度得绷紧神经,直到年底都要严防天灾。极端气候使全台从南到北、从春天到冬季,每寸土地无时不刻待要对灾难提高警觉,如何善用我们的科技实力,减少各式各样突如其来的灾害衝击,时为岁末年终之际要严肃思考的新课题。

如以台湾各地区今年的受损情况来看,毫无疑问的,花莲堪称最大的受灾户,规模罕见的地震、密集袭来的颱风,以及两项传统灾害交叉衍生形成的堰塞湖,让花莲于一种随时都不安全的氛围下,不仅观光发展受影响,以往常被提出讨论的交通建设也减少了声量。如何善后与进一步的灾害警示防治,更受到广泛的关注。

以刚发生不久的堰塞湖事件来看,由于当地的地形复杂,即使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也难以快速抵达现场,不只善后处理相当棘手,平时的现场监控也是难度极高。

如果把时间往前拉,花莲外海大地震后陆续传出的中横公路损毁、市区大楼倾斜倒塌等现象,乃至更早些年的普悠玛火车出轨,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事件,透过电视画面都令人看得怵目惊心。这些情况共同凸显的问题是,我们对下一次灾害降临的时间与可能出现的形式,目前来看均难以掌握,属于人祸的部分要全力的防堵,属于天灾的部分更要尽到人事,穷尽一切的方法,防范灾害于未然。

以之前的地震善后和堰塞湖事件来看,灾害发生后的首要之务,当然是失联人员的发现与抢救,此时透过科技器材的辅助相当重要。由于灾害现场受制于环境及通讯不良,需要无人机等新科技工具的协助,但不容否认的是,台湾此方面的运用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一来是政策力推的方向偏向于军工领域,较少提到救灾的广泛运用,上次的花莲地震即发生本土无人机几经测试,仍难以胜任的尷尬情况,于是转向国外寻求支援,专业技术能力更佳的土耳其无人机团队,成为救灾过程的主力队伍。

灾害发生时救人如救火,如何快速、精准的掌握灾害现场人数与位置,才是当务之急,摆在眼下的事实是,台湾此方面的科技实力还待提升,因此务必要加强与外国专业团队的合作关系。

更重要的是,台湾运用科技能力于救灾场域的测试,实需要政府提供更多资源挹注,具体的说,我们重点发展的军工产业,实有必要在战争武器的精进之外,也把救灾实务如何发扬光大列为重点项目。

导入科技运用于救灾场域,非只于善后的过程,更需要在防范于未然上多多努力。

台湾无时不刻承受极端气候的试炼,以眼前的情况来说,直到11月都还罕见地出现颱风,接下来由锋面带来的雨水更需要担心,有极大的机率会让反覆出现的土石流进一步的恶化。

当2018年普悠玛列车出轨翻车,共造成18人死亡、逾200人轻重伤的事件发生以来,科技界就持续提出呼吁,务必善用科技预警能力来处理问题。

这部分,我们同样要放下科技大国的身段,学习国外全天候24小时监控边坡的技术,在容易发生土石流的地段广设侦测器,并配合常态运行的火车与人工智慧技术结合,透过那些数以万计微弱讯号的分析,找出规律性并进行预防性维护,一旦出现数据偏离正常值或异常,立刻发动养护工程,即使无法杜绝土石流爆发的走山事件,起码得做到损害的有效控管。

#土石流 #堰塞湖 #无人机 #颱风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