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12年国教,我国小学的教学方式逐步改为「素养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以「情境教学」为主轴,希望引导学生跳脱传统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思维,培养适应现代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的「素养」,让学习与生活结合,透过从中做学,实践全人能力多元发展。
但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与体验者,我们看到的是:理论与现实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教育部所提的教育理想非常美好,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入教学现场「前」也非常向往。但一脚踏入教育职场后,看到的现实是:多数学校教师、家长、补习班依旧採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亦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来教学,强调教师怎么教而非学生怎么学。同时,家长往往觉得教师教导孩子未来「联考(虽然现在的名称都不叫做联考)会考的」最重要,不需要教导对考试成绩无直接帮助的「情境式教学」。甚至,放学后勤跑补习班的文化也没有消弭。以我们的观察,我国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之下,未来仍会倾向追求明星学校。12年国教的教育改革真的有成效吗?还是只是纸上的梦想而已?对此,本文想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教育改革建议。
首先,以现今12年国教推动的核心素养为例,其特别强调该教学法之「三面九项」内涵,但来到教育现场,多数的教师却是一问三不知。由于当今的教育政策并没有强制规定教师须修习指定课程或通过鑑定来确保专业知能的更新,因此许多新的政策或教育模式的推行往往成为挂在壁上的装饰品而已。本文认为医师及律师的进修模式足以作为借镜,也就是说,执业后必须于特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学分的进修,否则工作资格将会受影响。藉此确保专业工作者能够注意并认真遵守新政策与制度。又,目前多数的研习会,皆由各校指派资浅的教师参与,造成资深的教师无法更新其教学模式,与12年国教课程总纲所提及的:「教师应自发组成专业学习社群,共同探究与分享交流教学实务;积极参加校内外进修与研习,不断与时俱进」有所相违,情境教学此类有别于既有填鸭式教学的新教育模式,自然无法落实于实际教学场合。
其次,多数家长并不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因此素养的学习恐怕中断于家庭内。家长们或许有耳闻「12年国教」、「素养导向学习」等专有名词,但对于其内涵意义未必了解,此时当补教界将「补素养进顶尖学校」的广告单置于家长面前时,许多家长寧可相信补习班的「速成学习」,造成以「长期培养」为中旨的素养学习无法实践。又,以我们的亲身观察,去补习班的学生多为家庭经济较优势的学生,此类学生的在校成绩往往名列前茅。由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未能配合素养教育作出改革,仍以「成绩分数」而非「级距」,且内容仍以大量「硬知识」为主,造成透过补习班追求高成绩的文化未能有效改变。
最后,有关「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以学生为主体的素养学习模式鼓励採用「小班制」教学,但现阶段的教育现场,一位公立学校的教师仍需要负担约20位甚至更多的学生,更遑论私立学校的状况。因此每位老师并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素养发展及学习状况,导致传统大班制的「老师写黑板、学生在座位做笔记」的教育模式仍为主流。
12年国教不是只有老师要负责。事实上,每次教改无论成败,大家都习惯批判教师,却没想到教师也被朝令夕改,不断「加码」的教改弄得苦不堪言。这次的改革既然以「自发」、「互动」、「共好」为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希望使学生于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位「主动学习者」,教师则负责在一旁引导,协助连结既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那么,为达成此理想,就必须多方共同合作进行。除了需要有关单位制订相关制度完成配套措施,例如大学学测的分数门槛降低,或书审面试的加权比例加重以反应学生考试外的能力发展,更有待读者(包括家长与学生)与我们一同改变既有学习思维,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思维,方能使素养学习的内涵深耕于学生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发、擅互动且与同侪共好的未来主人翁。
(作者崔雅娟为台北市立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国小教师、大九学堂第一届学员;张郁柏为理律文教基金会法律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