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邀请所有党主席参选人交锋两岸论述。代表党主席江启臣出席的大陆事务部主任左正东称,「执政后,再讨论九二共识」,颠覆了国民党的传统观点,在台海动盪时刻,值得深究。

两岸路线成国民党负债

讨论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必须先分析民进党的仇中操作。民进党的逻辑很简单:北京想要统一,又比较喜欢国民党,就代表国民党有助于统一;台湾人民不想要统一,就应该拒绝国民党。

民进党的这个逻辑对担忧统一的人,是有说服力的。江启臣在刚上任党主席时,曾苦笑反问:「北京有比较喜欢国民党吗?那为什么选举时都在帮民进党?」指的是每当北京批评民进党,就等于是帮助了民进党的选情;反面推论,「与北京关系良好」,成为了国民党的竞选负债。

江启臣就任党主席时,中共罕见不发贺电;江启臣勇于对香港议题表达立场,乃至于对外媒表示「中国大陆是台湾的最大威胁」,引起轩然大波,对岸官网一度有评论文章指江启臣「太把自己当根葱」。

与中共关系的降调,江启臣并不在乎,或者就是他想洗刷国民党「亲共卖台」污名的布局。「执政后再谈九二共识如何与时俱进」更是把话讲白了,江启臣压根就认为,国民党不需要跟北京有共识,一但有共识,就会被民进党戴上「中共同路人」的大帽子。

江启臣身为最大在野党的主席,肩负的选举压力可以理解。但就算只谈选举,这样的两岸路线还是有需要厘清之处。

依据媒体民调,民眾支持国民党提出的反莱猪公投案,但并没有改变对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认同度。两岸是台湾很多议题的上位价值,江启臣想藉由国民党的两岸路线模糊化、空洞化,让未来的选举主轴聚焦在如藻礁、莱猪等内政议题上,这是否能够成功?

江启臣说,「国民党两岸政策的本质就是和平、繁荣」,但和平、繁荣只能说是两岸路线的效果,而非路线本身。江启臣不具体解释两岸路线,选民要怎么知道,国民党能让台湾和平、繁荣,而民进党不行?

江启臣曾说民进党是「亲美反中」,而国民党是「亲美和陆」,但拿民进党的操作套进来,为什么北京要跟国民党「和」,是不是因为国民党有助于统一?除非江启臣连「和陆」也不要了,否则逃不开民进党的质疑。

和平与民主自由公约数

国民党想一方面跟北京保持距离,却又要同时享有「和平」的政策红利,这是说不通的。追本溯源,国民党必须面对一个问句:「为什么台湾人民应该选择一个与北京友善的政党?」

民进党执政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一再升高,说实在,北京并没有以经逼政,也没有因为民进党执政而放弃和平,因此民进党可以理直气壮反问,「两岸关系不佳」怎么了,台湾有不和平、不繁荣吗?

这是民进党早准备好的选举话术:「如果中共是好的,就不会因为民进党而报復台湾人民;如果报復台湾人民,就代表中共是坏的,就该支持与中共对立的民进党。」

民进党以为这样的话术可让仇中立于不败之地,却忘了反过来说,这也就是:「中共没有报復台湾人民,代表中共是好的;如果中共是坏的,那民进党就会让台湾遭到报復。」

即使是在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此刻,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讲话,依然强调「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压制大陆内部要求武统的声浪,在在证明北京在乎台湾人民的福祉,中国共产党与台湾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

北京以统一为目标,台湾人民却对统一有着很深的疑虑,两者如何取得「最大公约数」,是追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取得台湾人民信任的关键因素。

北京要「和平统一」,台湾人民要「和平的维持现状」,「和平」是台湾所有选项的前提。而要继续维繫两岸当前的和平,台湾就应该给予北京「说服」的机会,而北京也要和台湾人说清楚,让台湾人相信,统一对台湾最有利,并且尊重台湾人民「选择」的空间,这是北京的「和平统一」与台湾「民主自由」的公约数。

台湾人民有权利认识真正的共产党,两岸共同讨论彼此能接受的统一步骤与模式,然后由两岸人民做最后的决定,这才能确保两岸之间的长久和平。

逃避不会让国民党重新掌握人心,进取的两岸策略才有可能,这是民进党做不到,而国民党可以做到的。

#中时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