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类别?
中国古代建筑从比较成熟的形象算起,至今已有七千年歷史,从全世界来看也是比较早的。中国古代南船北马、南粮北运、南热北寒,在建筑上千差万别、精彩纷呈,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按照建筑发展的种类来分析,才讲得清楚。
古代建筑按其用途,可分为宫廷、庙宇、佛寺、塔幢、祭坛、祠堂、书院、会馆、城池、园林、民居、陵墓、建筑附属品等。
宫廷,歷代王朝的宫殿,也是皇帝办公、大典、筵宴和居住的地方,面积广阔,房屋数量多,使用的建材名贵,工程做法也是一流。
庙宇,有些供奉先贤名人,有些敬神,如山神、土地神、城池、龙王、风云、日月,还有些供奉祖宗,如神农、黄帝、尧帝、舜帝等。这类建筑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凡是这一类的供祀建筑,统称庙宇。
佛寺,佛教用来奉佛的活动场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歷史。早期佛寺是「舍宅为寺」,亦即住宅就可以当作佛寺。后来佛教逐步发展,寺院规模变大,大型寺院有百余间或数百间房屋,小寺则有二至三间房。中国各地都建有佛寺,各有其独特风格。藏传佛教(喇嘛教)则是佛教的分支之一,随着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各地盖了很多藏传佛寺,最大者可容纳一千多人。如今的内蒙古锡拉木伦庙、贝子庙,都是规模较大的藏传佛寺。据统计,清乾隆时期的蒙古式喇嘛庙达一千座。
佛塔,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塔是佛寺的组成部分之一,凡是大一点的佛寺都有佛塔。塔的式样很多,各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徵,再加上地理气候和功用不同。若按建材,有石塔、木塔、砖木混合式塔、砖石混合式塔、琉璃塔、铜铁塔等;若按样式,有楼阁式塔、内部楼阁式外部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幢式塔、密檐式塔等。
道观,道教活动的场所。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从汉代发展至今已近两千年。道教供祀老子、张天师等,分成许多门派,如武当派、龙门派、崆峒派、青城派等。道教建造道观时往往选择名山大川,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势,高低错落,别有洞天,去道观参访大有登入仙境之感。道观遍及全中国,武当山、青城山等道教十大名山,都巧妙利用了自然环境、名实结合。
祭坛,「坛」是一种场地,四周用墙围起来,在其上兴盖建筑,如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典型例证。坛的具体用途是进行祭祀活动,如皇帝祭天、祭地等,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样式之一。
祠堂,家祠。过去以大家庭为生活单位,古人云「居家化日光天下,人在阳光福禄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反映了以家庭为主体的思想。要想平天下,必先治国,要治国必先治家,人人治好自己的家,国家才能好。一个家族时间久了,必然有分支,也得撰写族谱。为了祭祀先人,有钱人家建有祠堂,实际上就是家庙。过去凡是大家族、富商、官宦人家都会修建家庙,庙的规模大小、豪华程度则根据经济状况,规模基本上与大型住宅相同,但会装饰得更精细、更讲究。
书院,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为文明古国,重视读书、讲学、传授学问,因此各地都建有书院,一方面收藏古书,一方面讲学,提高百姓知识水准。书院是教育场所也是公共建筑,广大群眾都会前往听讲。书院的特色是方形大房子,四面有迴廊,中间则是一座大型讲堂,比如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不论大小,基本格局一致。现存书院以江西省最多,不过有很多书院被修改得失去了原本的面貌。
会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旅社。封建社会交通不便,不论是进京会考或往来各省之间办事,都有住宿需求。在另一个城市中建造大型住宅,也就是一座有好几进院落的大型四合院,中间再盖一座带戏臺的楼房当作主体建筑和公共大厅堂,让本乡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异乡时,住宿用餐、婚丧嫁娶、开会纪念都有去处,这类建筑就叫「会馆」。为了照顾本乡人,会馆收费往往比较便宜。以四海皆是的山西商贾为例,各地都建有山西会馆,与其他各省相比,数量居冠。
(待续)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