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英国与德国苦战之后,民生凋蔽,经济情况亦非常艰困。灵活的蒋介石(年轻时曾在上海滩玩过股票,且甚成功),乃再要求英国同意我国洽购罗斯莱斯厂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飞机喷射发动机,英国不得不续表善意而同意。

双方洽议成功以后,蒋介石乃指派朱霖偕顾光復(注三)赴英国伦敦,与英国签订合同,并指派顾光復为驻英办事处主任兼监办发动机合作制造工作。

顾光復完成了签约及驻英前期监制工作以后,在民36年(1947)自英国回国,除出任贵州大定发动机厂厂长外,亦规划广州喷射发动机新厂之建立。但由顾光復主办我国订购的英国罗厂全套厂房设备及发动机料配件、材料等,于民38(1949)年5月间运抵我国时,上海已为共军攻占。时国府因内战失利,华南已混乱不堪,英国轮船到广州后交货无门,不得已,又将全厂设备,原封不动的运回英伦。

事为苏联所悉,英国乃将之完璧转卖给了苏联,英国也顺便把中国已交付的订金没收。此乃天降礼物予苏联,苏联乃在罗厂喷射发动机的基础上,大力并加速发展了他们米格及雅克系列的战斗机,使红军战机可毫无逊色地与英、美战机抗衡(注四)。蒋介石戮力发展中国航空事业,随着国共战事的失利,不能不暂告停止,此诚中国先进战机发展之不幸!

正当民国33年(1944)蒋介石推动航空工业建设计划之际,也正是盟邦美国原子弹快要完成之时。民国34(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9日,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什么是原子弹?当时的报章杂志,一时皆无法作详尽介绍。美国为了应付其国内新闻界及盟邦的好奇与询问,乃准备了一份说明手册,名之为史迈斯报告(注五),该报告于1945.8.12.发布。当时中国是美国的盟邦,这份史迈斯报告,美国人正式送给国府一份,当然先送到军政部(注六)手里;时军政部部长为陈诚,次长为俞大维(注七)。

俞大维是哈佛大学博士,又曾赴德国攻数学及弹道学,他可以直接读懂这份史迈斯报告。当时国府在抗日胜利之际,虽正戮力推动航空工业发展计划,但在史迈斯报告的激励下,蒋介石乃拍板决定,在推动其时庞大的航空工业发展计划之外,另加一项原子弹研制计划,并着由军政部负责。而策划纠集当时国内最优秀科技学者从事此一任务的工作,自然由军政部次长俞大维担任。俞大维于是找西南联大知名化学教授,也是俞大维的妹夫曾昭抡,由曾昭抡介绍物理学教授吴大猷及数学教授华罗庚,共同研讨规划中国原子弹研制计划。

因为史迈斯报告中,明确指出原子弹的制造,前端和后端,都是化学程序,中间主要部份,是物理程序。原子弹的高放射性材料有了以后,要制成炸弹,则需要精密的数理计算。所以前述三位知名教授,化学、物理、数学各占一位,已经把原子弹的研制,作了初步的分工。终究,原子弹的核放射理论,是物理学的问题,所以主持原子弹研发的重任,就落在物理学家吴大猷身上。这是民国34年(1945)秋至35年(1946)夏之间的事;此时国府仍在重庆,未迁回南京。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人经初步研议后,认为应选择助手,一同前往美国考察研习。经提出建议后,亦得到蒋介石、陈诚的同意。

这三位知名教授,乃在其学生中从优选拔。计吴大猷选取李政道、朱光亚,曾昭抡选取王瑞铣、唐敖庆,华罗庚选取孙本旺。三位教授加五位最杰出的科技新秀一共为八位,于民国35年(1946)6月间,由重庆迁都返南京不久,组团出国赴美。这八位中国科技界的一流人才,是中国(亦即两岸)的核武最早拓荒者;而决策者是蒋介石、陈诚,推动人物是俞大维。

中共于民38年(1949)10月1日在大陆建政以后,除了全力推动向全民承诺过的公有制度外,也对国府遗留在大陆的航空界、军工界人才和设施,戮力加强扩充,为石破天惊的两弹一星(核弹、飞弹、卫星)而埋头努力。败退到台湾的国民政府,当然也没有閒着,由蒋介石和陈诚带头,在台湾推动比较上缓进的土地改革,亦即由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一贯而下的政策。(待续)(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注三:

顾光復,空军中将,是钱学森的大学同班同学,一同考取庚款赴美麻省理工学院进修。顾氏回国后加入空军,抗战期间曾出任贵州大定发动机厂厂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洽购英国罗斯莱斯厂喷射引擎,被指派为驻英办事处主任兼办发动机合作案监制工作。民54年中山院筹备初期,出任中山院筹备处副主任。蒋介石、蒋经国为加强国防科技与民生科技之联繫,又将顾氏调任为经济部技术总监,后再出任新竹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副院长。

注四:

飞机的设计与制造,最根本问题在发动机上。1939年,国府即在昆明筹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简称航发厂)。日寇得悉后,即予狂轰滥炸,企图扼杀我航空工业于襁褓之中。1940年迁址于贵州大定县羊场坝的溶洞群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习称为大定厂。全部建厂资金计344万美元,

据说是蒋介石50岁生日收到的礼金。蒋经国任名誉厂长,第一、二、三任厂长分别是李柏龄、王世倬、顾光復。汪福清自始至终任该厂的生产厂长、总工程师。1943年3月20日—22日,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停留了三天,为该厂题写了「我们的发动机何日才能自制」题词。后该厂将此题词装成灯箱挂于金工车间洞口,作为全厂同仁努力方向。

由此可充份証明,蒋介石完全清楚,建设强大空军的基础,全在发动机上。大定厂最初的规划是年产赛克隆(CycLone)G105型发动机300台。1943年开始装配,未及正式试车,1945年8月间日寇即投降,故9月间该厂仍先完成三台,并装设在AT-6飞机上。随后蒋介石向英国洽购最先进之罗斯莱斯喷射引擎,并着令航空研究院长朱霖偕大定厂顾光復厂长,赴英国签约并驻罗厂监制,一切皆顺利执行。

罗厂整厂机器设备及料配件等于1949年5月运抵广州,但因内战失利,上海已失守,华南动盪不安,而致交货无门,祗能原封不动运回英伦,而由英国将之转卖予苏联。顾光復原内定为广州新厂厂长,此时要忙的,却是如何把大定厂撤往台湾。顾氏先下令撤销大定航发厂的建制,改为大定疏运处。

但多数高级人员不愿赴台,结果只有1/3的技术人员和约3/5的精密设备被迁往臺湾;大多数的人员及重装备则遗留大陆,成为中共建政后航空界中坚力量。王世倬后曾任中共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汪福清则出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反右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二位先生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今大陆战机如歼十及最新匿踪战机等虽有不错成就,但其发动机马力输出仍逊美国一筹。若1949年广州新喷射发动机顺利建成,或中国发动机水平早已可与美国并驾齐驱!

注五:

1944年4月,美核武曼哈顿计划负责人葛乐佛将军,鉴于工作已近尾声,想就其工作及技术层面的内容,研拟一份合适的报告,以供原子弹投掷后新闻发布及予有关单位参考之用。乃经美国军事政策委员会批准,敦请普林斯顿大学史迈斯博士(H.D.Smyth)研撰,并授权史氏得遍访全计划各负责人,搜集必需资料以供撰写。

史氏于1945年7月间完成稿件,内容计十三章。每一章节,皆多次与相关工作单位核对,以免泄露工作机密。故美国认为,该报告不涉及新武器之制造机密。但对于眾所周知的科学或技术成就,则提供扼要说明。

因之,某些科研单位或工业机构对本计划之参与贡献,亦予记载。美国人自称,若其他国家拟从史迈斯报告中下手学做原子弹,最多祗能节省三个月时间云。该报告于1945年8月6日原子弹投掷广岛前,由美国防部印制1,000份,而于1945年8月12日公布。美国曾正式送交一份予同盟国中华民国,由当时的军政部收下。

吴大猷在民35年(1946)赴美研习原子能之前在重庆时,即将此报告各章分交李政道、朱光亚、王瑞駪、唐敖庆、孙本旺研读并翻译成中文,再由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审订后为中译本。这份报告并没有为中华民国省下三个月时间,倒因内战关系,从而使中华民国核武的脚步延误了20年!

注六:

军政部系于民17年(1928)南京国府行政院中设立,主管陆军行政事务。民26年(1937)抗战爆发,改由军事委员会管辖。下设六司、四署、一处,即总务司、军务司、机械化司、马政司、交通司、军法司,兵役署、军需署、兵工署、军医署,会计处。民35年(1946)5月国府行宪后,军事委员会及军政部皆撤销,归併为国防部。国府的第一位国防部长为白崇禧,在民35年(1946)11月间国防部中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聘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为委员。其时这三位委员,都正在美国考察研习原子能有关业务中。

注七:

俞大维(1897~1993),浙江绍兴人,其母曾广珊,系曾国藩孙女。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后赴德国柏林大学修弹道学,亦曾受教于爱因斯坦。抗战期间,任国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对培育兵工人才,戮力兵工建设,不遗余力,贡献卓着。中共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23位杰出科学家。

在颁奖大会上,受奖的首席科学家钱学森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俞大维先生。例如在场的受奖人任新民、屠守锷、姚相斌、孙家栋、黄纬禄、徐兰如、沈正功及谢光选等,均系在俞大维的兵工厂及研究机构工作或资送出国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座有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均报以热烈掌声。比较可惜的是,钱学森似乎忘了俞大维的顶头上司就是陈诚,然后是蒋介石。

#蒋介石 #英国 #原子弹 #史话 #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