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以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前进,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復兴美好未来。共创民族復兴美好未来包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共创也是共构、共创过程也是共构过程、共创未来也是共构前程。回顾总结解决台湾问题和追求祖国统一的歷史与现实,我们完全可以说,海峡两岸共同创造歷史、共同打造现实、共同塑造未来,无论有多大矛盾和衝突、多少困难与障碍、多严重危机与动盪,这一无法割断的关系始终存在和持续,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两岸共构。两岸共构是由两岸命运共同体决定的,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表现方式与基本趋向。两岸共构是歷史的选择,符合歷史规律,昭示发展方向。

牢固的两岸歷史性共构

(一) 两岸歷史性连接

两岸共构是本体中国的逻辑延伸,是对两岸中国人共同命运的共同认知和公正评价,体现了对等与尊严。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大陆人民与台湾民眾,儘管相互之间有这样那样矛盾,却都是中国歷史变迁过程的一部分,是两岸共构的前天和昨天。这就是歷史辩证法。

两岸共构的基础是两岸的连接,首先是歷史性连接。没有任何人能否认两岸长达数百年的歷史性连接,哪怕是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并受日本五十年殖民统治期间,这一连接也未曾中断。那些心怀分裂梦想的人认为,台湾从被割让到被国民党政府统治甚至沦落为「亚细亚孤儿」,是台湾本土意识产生的缘由。然而,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歷史性连接,因为悲情是情绪,而连接是事实,悲情可以加重或缓解,但事实却不可改变。

(二) 两岸歷史性互动

所有发生在海峡两岸的歷史性事件都具有歷史性互动的性质。客观地看,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两岸歷史性互动,与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两岸歷史性互动是有区别的,至少有着社会性互动与政治性互动的区别,原因在于,在大陆战败的国民党统治集团逃到台湾,盘踞宝岛,抗拒解放。这一事件造成了两岸隔海分治,炮声时有所闻、民间不相往来、家人音信全无。即使如此,双方朝战相见、国共海岛之争、民间绕道通信,都是两岸互动的形式。

其后的歷史性互动就更令人记忆犹新了,从金门炮战到老兵探亲、从台商西进到陆客入岛、从九六台海危机到实现两岸三通,在在都是两岸歷史性互动。在这些事件里面「两岸有意义的对话」还少吗?从汪辜会谈到两会来往、从澳门模式到签订诸多协议、从破冰之旅到狮城习马会,两岸何止进行过有意义的对话?而是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加深了实质性合作、实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互动的歷史事实比比皆是,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歷史事实。承认还是否认这些歷史事实,取决于当事主体的歷史观,而歷史观往往决定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发展方向等。

(三) 两岸歷史性共识

上述两岸互动的歷史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民进党也公开承认两岸互动特别是两会互动、「九二会谈」的存在,是「两岸交流的歷史事实」,达成了所谓「共同认知」,但坚决回避「九二共识」。其实,九二有了,共同也在,字面上只剩下了「认知」与「认识」的区别。「九二会谈」有没有达成「共识」?当然有,那就是坚持一中原则,但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暂不深究一中的政治意涵。岛内部分政治力量认为,那也是「一中各表」,作为岛内对求同存异的单方面理解和诠释,大陆方面虽未表示默认,但也并未断然拒绝。这个歷史性共识起了重要作用,国共两党都将它视为两岸交流、对话、互动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

其实,歷史性会谈、歷史事实、共同认知,最后都归结到了歷史性共识,称不称「九二共识」只是名与实的差别。你若想进一步,它只差一公里;你若想退一步,它相差十万里。民进党人二〇一六年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这一重要歷史性共识,破坏了两岸之间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与对抗。民进党更昧于歷史事实,把大陆方面对未来统一的设想——「一国两制」强塞进「九二共识」,以达到抹黑和否认两岸歷史性共识的目的,是十分荒谬的。今天,民进党只有回到原点,承认两岸歷史性共识,两岸关系才能「重启」。

坚实的两岸现实性共构

一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割不断的联繫纽带,不管是防疫用品,还是抗疫技能,或是接种疫苗,都充分展现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真切事实。笔者将当今两岸间的互动看作两岸现实性共构,因为事实证明,即使是遭到人为阻挠破坏,这些互动也不会中断,这一共构仍在发展壮大。

(一)两岸利益共构

两岸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毫无疑义的。首先是由客观现实和经济规律决定的经济利益。客观现实就是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远比与欧美远隔重洋要近得多,而且大陆市场之大,也不是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市场可替代的。经济规律就是在大陆好开工厂、好销货、好赚钱。台湾每年从大陆获得八百至一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一事实,就是对客观现实和经济规律的最好证明。所以,两岸早就通过产业、经济和贸易活动,实现了产业共构与市场共构,两岸产业链、两岸共同市场、中华民族经济都不是空洞的词语,而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两岸利益共构。

(二)两岸社会共构

虽然两岸处于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分治状态,但两岸三十多年的民间交流交往不断促进和形成两岸社会融合。两岸社会融合包括两岸婚姻、两岸家庭、两岸家族、两岸儿童、两岸商人、两岸学人、两岸文人、两岸艺人、两岸学子、两岸信眾等相互联繫和交往密切的群体。这些群体无论是跨两岸的,还是聚居一地的,都在发生家庭共构、社群共构或生活共构,这些都可归结为两岸社会共构。

(三)两岸文化共构

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两岸同胞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多趋同的表现。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是一个互补、互促、共建的过程,随着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深化,两岸同胞将会产生很多共同风格、共同理念、共同价值、共同追求、共同精神。这都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将成为两岸风格共构、价值共构、理念共构、追求共构、精神共构的基础,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两岸文化共构。

(四)两岸跨域共构

其实,两岸共构是可以跨地域的,并不局限于两岸之间,两岸同胞在海外任何地方都可以相互融合。海内外中华儿女本来就是一家人。两岸人在海外的结合、共处、交往,都是跨域共构的方式与形式。海外侨胞的参与和支持,更为这一共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扩大了的中华儿女同胞圈,只会有利于两岸的跨域共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心圆这个大结构,绝不应缺少两岸跨域共构。

可贵的两岸永久性共构

(一)两岸完全共构

中国完全统一是台湾问题的最后解决和唯一结果,是两岸完全共构,也是两岸永久性共构。我们既然称之为两岸共构,就是因为要由两岸中国人共同完成这一承载民族大义和大任的使命与工程。所谓永久性共构,是指完全统一将是最终结果、不可逆转、不再分离。

(二)两岸和平共构

和平统一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两岸共构。和平统一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所以也是最有利于永久性共构的模式。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模式。和平统一是最低代价的方式,所以也是最有利于两岸人民的方式,因而是最能体现双方共构的方式。儘管如此,如果只有一方坚持和平共构,另一方拒绝配合,就不可能实现和平共构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到推进和平统一进程,道理即在于此。不过,即使没有和平共构,也还是可以共构的,只要一部分台湾同胞参与其事,非和平的共构也是能实现的。

(三)民主协商共构

两岸民主协商统一,就是两岸民主协商共构,不是单方面建构,更不是强加于人。参加民主协商可以无差别,但对参与者的要求可以有差别。这就是说,民主协商不排除民进党人及所谓绿营人士,只要他们以某种形式承认一中,如台湾中国人,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华民族台湾人等。民进党若想整体参加民主协商,则须放弃「台独」党纲。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涉台部分篇幅虽短,但内容深刻、掷地有声、令人振奋。这部分内容很睿智,既表达了要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完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歷史任务,也宣示了追求统一的基本方略、根本原则保持不变,又发出了强烈的新信号。笔者认为,重点在后者,最突出和有新意的是粉碎「台独」图谋与强大能力。「粉碎」一词十分强硬,它同最后一句中提到的「决心、意志、能力」结合起来看,有着内在逻辑联繫,即粉碎「台独」图谋是目标和意志,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有充分条件,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内容。

结束语

两岸共谋统一,是共铸中国光明未来、共创民族復兴美好前景。这样的共构就是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是讲大义、顾大局、有大智的民族,两岸同胞肩负共同使命任务,当竭尽全力、穷尽智慧,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努力进行两岸永久性共构。(作者为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两岸 #共构 #歷史性 #互动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