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峰会于4月举行,在峰会之前两国还举办了「2+2」对话。在日美峰会落幕之后,各界出现了系列关于台海问题的讨论,主要是聚焦于美日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和动作。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邀请六位专家就「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首席研究员王键主持,《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以《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本文为主持人王键在论坛上的发言。
我想就日美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以及日本涉台动态等,简单概括讲六点。
第一,日本会如何处理对台关系?在此次日美峰会中,日本本想藉机提升对台关系,如在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海问题,而且,此次日本的涉台强硬态势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罕见的。但是,日美峰会后日本又声称其没有改变「一个中国」政策。不难发现,日本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再次出现「暧昧」与「反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3月16日,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在日美峰会之前的日美防长会谈时称,与台湾海峡地理位置较近的日本的和平与稳定将受到很大影响,声称今后有必要探讨自卫队能为前往支援台湾的美军提供何种协助。3月25日,日方有关人士称:「如果台湾海峡或朝鲜半岛爆发衝突,自卫队能基于安保法为美军做些什么?目前已进入有必要开展现实性探讨的阶段。」对于日方的这类动态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第二,我个人感觉在严重疫情之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目前还不会走得太远,尤其是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另外,无论是今年9月安倍重新上台或其他人当选,还是菅义伟内阁持续执政、都不会贸然突破中日关系四个政治文件的底线,仍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日关系和既定的对台策略。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日本最近的一系列严重衝击台海稳定的涉台动作,如5月19日,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与澳大利亚国防部长达顿举行电话会谈,就台湾海峡局势交换意见;再就是5月27日,日欧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敦促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等。
第三,当前的中日经贸关系已经达到非常紧密的状态,这种经济上的连结也能有效制约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採取过分的行动。2020年,中国再度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出口国。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发到今年春季,疫情衝击下的日本经济持续下滑,对中日经贸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据报导,2021年1-4月,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134.6044亿美元,同比增长23.23%。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525.8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9.55%;日本自中国进口608.7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8.24%。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82.9495亿美元,同比下降23.87%。中国仍是居于美国之前的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经济界人士也公开表示,日本经济的恢復不能离开对华贸易。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对日本政府在政治上提升对台介入程度上亦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第四,2020年11月15日签署的RCEP主要是在中日的共同默契下得以实现的。RCEP的签署对中日两国以及所有成员国都是利好的互补的,这也是中日经济互利合作的很好体现,也从形式上实现了中日双边的自由贸易。中国最高领导人也曾表态,要积极考虑加入日本主导的CPTPP。由此,中日经贸关系未来或会出现进一步密切化的趋势,这绝非日本一些政治家可以阻挡的。因为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力量对政治的影响力亦是很大的,而持续提升的中国经济与庞大的市场更是日本离不开的。
第五,日本对台政策或者日台关系短时期之内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更绝难走向「突破性」发展。日本想藉助提升对台关系谋取利益,民进党当局也想提升对日交流捞取「台独」资本,但是这两者经常发生对撞,双方的利益取向并不一致。比如,台湾想同日本直接进行安保方面的对话、更想争取更多日台经济合作空间,如加入日本主导的CPTTP等,但日本均未允诺。另外,日台之间的诸多难题如福岛五县食品解禁问题、冲之鸟礁渔权纠葛等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对于日台政治家来说,蔡英文第一任期的日台关系很不「理想」,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任期又如何?
第六,目前美日同盟、美澳同盟以及印太同盟等虽以遏制中国为战略目标,但这类冷战性质的同盟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美日美澳之间虽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但相互利益诉求矛盾,尤其是基于多种因素,印度与美日澳的关系远远达不到铁板一块的状态。美国的真正意图是要建立多个遏制中国的排他性区域集团,以所谓维护「台海和平」为藉口干涉中国内政,最终遏制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简言之,当下的国际严峻形势已进入最跌宕也是最凶险的阶段,对我们的大国外交能力提出了深度考验。合纵连横、纵横捭阖,藉助传统辩证思想,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深刻领悟「远交近攻」背后的战略原则,务必赢得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战略时机。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日本对台政策不至于马上出现具有「实质性」的、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突破性」进展。 (作者为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首席研究员)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社刊发、中评智库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