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华民国」到「台湾」的发展,未来是「走向独立」或「两岸统一」,抑或者「独立后的统一」,三者意义皆不一样。

首先是「走向独立」,按国际政治发展,中国大陆强烈要求必须承认一中原则,拜登政府的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也明确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

其实,无论国际政治打压,在全球化秩序运行,台湾有自己的民主制度与宪法,保障国家与人民权利。台湾的宪法是基于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于民国36年12月25日施行,当初适用于中华民国建国时,所继承自清朝领土,以中国大陆为疆域核心;但经第二次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宪法所称之「大陆地区」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占领控制,现适用管辖范围仅台湾、澎湖群岛、福建的金门、马祖与部分南海诸岛,即「自由地区」。

另外,台湾第一次政党交替时,李登辉向陈水扁提及中华民国宪法及国统纲领对台湾的重要性,有这两根支柱,两岸就可以在模糊地带来往,成就现今两岸经贸合作;如今两岸政府或民间似乎没有延续对话,台湾政治取向更一面倾向美国,限缩沟通空间,如果台湾可以和平独立,改变过去中华民国歷史存在价值,倒也乐观以待。

其次是「两岸统一」,武统言论今非昔日,两岸歷经823炮战后,1979年停止炮击,台湾海峡为停战线,同年中国大陆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两岸应该立即「通商、通邮、通航」;1987年中华民国解严,立即开放台湾人民到中国大陆观光及探亲,从两岸开放三通后,两岸的人流、金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武统只是破坏两岸之间人民的信赖。

又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舆论听到一句话:「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平心而论,香港是割让回归,而台湾是国共战争中华民国退守的根据地,本就有着不同歷史背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华民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故中华民国本就是不可抹灭的国家主体。

两岸和平统一,唯有透过持续沟通,为歷史共业找到出口,两岸领导人必须承担,不应只是当权者歷史定位,而牺牲人民意向。

再者是「独立后的统一」,这里所称的独立与统一,或许是名称上的独立,大中华邦联下的统一,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在追求台湾正名的过程,似乎也是促进两岸统一的进程。回顾1972年,中国大陆在人民大会堂里就设立「台湾厅」,2018年,由此端看,中国大陆早已为实践统一大业进行实质统战工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不能并存,如果两岸要统一,也许可以参考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併成立大不列颠王国的联合法案,苏格兰人民仍保留宗教、货币、教育、司法等方面,苏格兰文化并没有因为联合法案的通过而没落。

最后,盼政治家回归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以创造人民福祉为根基,回顾歷史,中国与台湾,或说中国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为辅仁大学学士后法律学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台湾 #中华民国 #独立 #统一 #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