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对岸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后第6天,紧急跟上也提出申请。这虽是正确的补救动作,却显示加入CPTPP的确只是蔡政府「拚经济」的口号而已,先前完全没在认真准备,乃至于措手不及。事后相关部会在立院报告,当然只能提出直觉式的简单评估,完整的产业衝击分析全付诸阙如。用这种「作战计画」要去和「伙伴」对手们真枪实弹谈判,能不令人胆战心惊?

回想一下2014年,被当时在野党结合缺乏信心的弱势产业挡下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协议签署之前,相关主管机关已对46种服务产业的公协会代表264人,进行过110次的小型谘商或座谈。主要条文出现后,立刻向立院内政委员会进行3次报告、简报条文内容和重要开放项目。在签署后被外界批评缺乏沟通,又进行了309场广宣活动,参加人数达2.4万人;经济部办理的座谈会、说明会、演讲,就超过7000人次参加。另配合立法院要求,举办20场公听会、提供各界产业及国安影响评估报告,让社会大眾了解利弊得失并消弭误解。即使在这种努力之下,「两岸服贸协议」还是被挡了下来。

如今,国发会只能说,加入CPTPP后农业、汽车零组件等产业会受到一定衝击,但整体利大于弊,经济成长将逾2%,但「实际产值数字还要经过更细腻调查」;经济部只能引用2019年的评估回应,完全不管两年来的产业变化,以及美国退出后,影响性已经改变,只相信「即使加入后短期造成衝击,长期而言不加入影响更大」。而且更说溜了嘴:「近期已与汽车相关零组件产业密集交流……未来经济部将持续与产业沟通……,显示透过业界来全面了解CPTPP的产业衝击,根本就还没开始。

农委会更是天才,大笔一挥认为过去几年出口成长,加上免关税的效果,就可以让农产出口5年后增加500亿元,连绿营立委也质疑农委会美化数据、要求精算农业衝击。国发会高层相信,成功加入CPTPP的机会「超过10%」,行政院经贸办官员则相信机会「远高于20%」。然而,这些官员真的相信台湾可以成功加入吗?是不是因为不相信会成功,甚至根本也不想加入,以免弱势产业受衝击而牺牲选票,所以才一副吊儿郎当、毫无准备的模样呢?

各种迹象看来,虽然蔡总统信誓旦旦:「台湾这几年做了很多准备,现在申请加入CPTPP是水到渠成」,但其实是在演戏而已。反正不相信可以加入,所以演演戏装成在认真准备,事实上几乎没做任何事─反正到最后只要推出「中维拉」当救援投手,凡事都可以过关,才会有今天这种状况。

然而,台湾今天的出口还有不错的表现,是在野党执政时超前部署地签署了世贸组织(WTO)的《资讯科技协定》(ITA),让诸多资讯产品出口免关税,造福今天资讯业的成果。若不加入CPTPP,很快就会让台湾眾多的传统产业窒息。蔡政府就算是「演很大」,也必须「假戏真做」,才能免除政党再次轮替的噩运。(作者为华梵大学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

#时论广场 #杜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