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去年6月川普政府与北京为疫情激烈互批时,就在本专栏指明中美关系恐已进入比美苏冷战更加危险的「寒战」(Chilly War)。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大体是川规拜随,虽然白宫内偶有技术性的争论,比如究竟美中「激烈竞争」下还有没有合作空间?哪些领域勉强可以合作等等。但从今年来两国外交与国安高层多次会面话不投机、气候特使对话几无建树,现在就在传说的「拜习视讯会议」细节还未敲定之下,拜登总统又在COP26格拉斯哥会议直批中国领袖缺席,并另行发起没有中俄印的「甲烷组合」,北京则称大会故意不安排中方领袖视讯,英美在气候议题刻意排挤。

两国在这些相对较不涉及军事安全的跨国议题都无法共事,侧面说明了美中对抗的冰寒之气,已从科技、经贸、金融蔓延到人文、学术、社会领域。甚至外界以为最应该无疆界合作的气候变迁,也已被大国政治武器化(weaponized)。美国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9月一篇能源安全计画报告即指出,华府应避免中、欧在「碳交易」合作,打击中方清洁能源发展与推广,以煤炭为压制目标制约中国的转型与援外,形成广泛的「气候统一战线」。疫苗与碳交易都工具化,抗暖大业不透过谈判,只能指望美国把中国经济打趴后「自然减排」,中国自然不会就范。

从美中基础实力逐渐接近、主要大国与全球所有区域纷纷卷入、人类社会生活全领域受波及、竞争零合化,还有就是旧秩序(自由国际秩序)和制度价值被战略化(strategized,指价值的哲学基础丧失)来看,这个「寒战」的复杂结构虽起于欧巴马大分裂时代(Great Divide)初期,或者再回推到「文明衝突论」的天启时刻:911事件),但就像电影「明天过后」从天而降覆盖北半球的冷气旋,它越到后面加速越快,从新冠疫情开始,失控的升高就像加速版的奈伊(Joseph Nye)战争「梦游症」(Sleepwalking Syndrome),转瞬急冻所有议题、所有人。决策者即便知道这危机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但人类的理性似乎除了用于疯狂算计「绝对安全」外,几乎找不到和平的出口。理性与疯狂交互变脸,重要原因显然是因为旧秩序的价值被工具化、空洞化,最明显的结果2020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主题:西方性缺位(Westlessness),与社会氛围民粹化、政策行为双标化。

寒战一词在此并非首创。早在冷战时期,苏联领袖布里兹涅夫曾用它形容美国科技优势的压迫,近期还有人形容俄国兼併克里米亚,开启了与西方的寒战。笔者在本专栏分析美中对峙与自由国际秩序内缩的系列文章中,则用它说明比冷战危险的四个对抗性特徵:实力不对称流动引起的不安、双方社经因素交杂引起的民间敌视、秩序解体导致制度失灵与价值空洞化、后真相世代对战争风险的严重低估。近期美中寒战最引人瞩目的新发展,不仅是双方气候战略武器化,而且是加速度进展的军备竞赛与战争动员准备,无怪乎《大国政治的悲剧》大师米尔斯海默也警告,当前美中对抗比美苏冷战所有的危机,更接近「热战」。

美中军事衝突有立即风险,美军与共军两个总参上将年初紧急通话可见一斑。最近美方以中方在海军、陆基核武、极音速飞行器、外空探测等的质量神速进展为由,不仅新组「美英澳同盟」、大幅投资、增购、更新舰船与核武,积极于帛琉、巴纽、密克罗尼西亚等地建新基地或雷达站,且放任或鼓励北韩、南韩和日本发展中长程导弹,主动促成东北亚、南太核武化也在战略构思清单中。儘管有专家近期在《外交事务》质疑,没有必要将中国将中美核武差距从1:10缩小到1:5设想为图谋对美发动「第一击」。但美国空军部长指明「无法在中国沿岸1000公里内安全飞行」,可以说明美国对今年共机扰台达700次,美机抵陆「仅2000次」的比例相当忧虑,更不要说中俄舰队竟联袂进出西太平洋,结果华府对策是将亚洲「火药桶化」。

值此寒战普降时刻,又闻拜登民调续降、川普蓄势待发、德国传出拟关闭孔子学院等等。儘管大陆仍有北大学者贾庆国、王缉思等疾呼当局不需过度管制中外人文交流,北京现在恐怕也无暇认真研究「说好故事」。笔者对寒战下秩序的故事,也算是说到至暗的句点了,真心希望不会应验。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寒战 #美中 #价值 #核武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