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2020年席卷全球,台湾无法置身事外。尤其2021年5月疫情再次来势汹汹,随着确诊数升高,即将席卷而至的是对经济、民生的重大损害与衝击。其后的三级警戒期间,实施多项社会隔离、居家上班、停课、长照社区关怀据点暂停运作等措施,也让家庭关系衝突的家庭暴力问题再次浮现。

2020年联合国妇女署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疫情期间家庭暴力增加之原因可能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相处时间变长,且女性承担家务及照顾之压力增加,加上家庭收入受到影响发生衝突的机率提高。另对于遭受家暴但无力求助者来说,不仅受暴难以被发现,向社会求援的管道更可能被阻隔,无形中拉大社会安全网的空隙,衝击既有家暴被害人保护体系。

2020年家暴事件将近18万件,较2019年增加11%,创下2005年来新高,其中仍以亲密关系暴力案件6万7千多件最多。惟增幅最多的是老人保护案件25%,其次儿少保护案件增幅20%。以5月15日三级警戒至6月30日的通报案件发现亲密关系暴力及儿少保护案件却减少,可能与政府扩大警戒导致被害人担心染疫不敢到医院验伤或学校停课致无法通报有关,疫情通报黑数不能忽视。

在这波疫情下,国外因应家庭暴力的防治,有许多创新性的作为值得台湾参考。例如:

瑞士联邦政府的性平办成立任务小组试图解决疫情期间的家暴问题。英国最大的家暴防治组织「Refuge」,针对可能遭受家暴的风险族群,释出相关的指南提供参照。英国地方警察也呼吁:邮务、物流人员可多留一份心,在送货送信时,顺便从旁观察是否有异状。捷克共和国改编了 Bright Sky 应用程式并培训了送货人员如何识别家庭暴力的迹象并做出反应。

西班牙也从民间发起「秘密暗号行动」,强调躲避暴力应该是离家出外的一个正当理由。呼吁家暴受害者若有机会前往药局等地方购买物资时,可以向外界发出「口罩-19」(Mask 19,应是对应COVID-19)的暗示向外界求援。法国、德国、义大利、挪威和阿根廷也都採纳了这种做法。

法国政府则另行安置家暴受害者,并为其支付额外的住宿费用。义大利原家暴求助热线来电数下降,却收到更多求助的简讯或电子邮件,显示隔离期间家暴受害者行动受到更严密监视,传统求助管道已无法发挥完整效果。葡萄牙政府推出简讯及电子邮件服务,让无法使用电话的受害者也能够通报。哥斯大黎加政府在关闭学校的同时,托育中心仍继续提供弱势家庭相关服务,以确保这些家庭能够继续保有收入,也确保儿童不会挨饿。

美国华盛顿大学社工学院的性别暴力研究学者卡努哈(Val Kalei Kanuha)则呼吁,朋友、同事、邻居亦可透过远端关心,尽力维持受暴者的社会连结。比如:同事可以确认工作进度为藉口,定期致电关心疑似受暴者,若有必要则可直接协助通报。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与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合作开发了《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如何照顾孩子》的指南手册,提供实务工作者一个教育模板,减缓因疫情而升温的家庭衝突。

全球性的跨组织儿少保护人道主义行动联盟(The Alliance for Child Protection in Humanitarian Action)编撰《技术指引:COVID-19疫情下的儿少保护》,呼吁政府应该跨部门协力并与社区组织合作,提供社区中有需要的家庭相关经济、物资、亲职、情绪等支持,强化家庭自我照顾的能力,减少家庭压力。

结合以上各国经验及台湾本土发展趋势,面对疫情下的家暴议题,台湾也可考虑参採以下做法:

(一) 成立任务小组:疫情下的家暴议题需要跨局处的协调合作才能妥善处理。例如卫政单位坚持检疫名单涉及个资不愿提供,以致社工无法事先辨识案家是否安全。又如发现必须紧急安置的个案时,快筛检疫等需整个政府团队跨局处的共同努力。

(二) 安顿第一线助人者身心:包括医护人员、警察人员及社工人员等之人身及心理安全照顾必须优先处理,也必须建立标准作业流程,例如注射、各项防疫防护配备物品准备、分流、视讯会议、线上签核等等皆应立即到位。

(三) 社会安全网及社会福利服务输送不能中断:因应个案情形使用适切弹性的方法进行访视。例如针对风险较低、施虐者无法接触之案件,即可考虑使用视讯或电话访视,并可适时利用视讯镜头观察居家环境安全。又如担心社工是否染疫不让社工进来、或以小孩身体不适不让其探视等,可发展因地制宜的在地化专业工作模式,或透过防疫物资的发放为敲门砖、执行访视任务也是可考虑的方式。

(四) 增加电话访谈频率、视讯访视方式之强度。

(五) 设立及培训「远距心理辅导」:通讯谘商、成立安全的谘商平台,而好的通讯谘商需要学习新的技巧,并应该予以培训。

(六) 提供隐匿性求助管道及暗号:除了热线及报警外,透过无声的简讯或邮件,又或者是建立暗号也是可以採行的方式。

(七) 增加多元安置方式及经费。疫情期间庇护处所的难题暴露庇护处所资源不足的困境。全台设有39处家暴被害人庇护处所,24处为紧急短期庇护,设有中长期庇护处所者仅12个县市,应予以增置。

(八) 儿少部分,无论是透过家访或视讯会谈,都应该亲眼看到儿少本人,并针对有表达能力的儿少进行会谈。可以培训学校教师于进行线上教学时,提升对儿少受照顾状况之关注与敏感度。

(九) 协助父母发挥亲职功能:对特别弱势家庭应採取特别措施,例如关闭学校或托婴中心或老人安养机构时,仍应想尽办法提供弱势家庭相关服务,以确保这些家庭能够继续保有收入,也确保儿童不会挨饿。甚至包含教育父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照顾孩子。

(十) 培训社区管理员、邻里干事及外送员,甚至工作同事如何识别家庭暴力的迹象并做出反应。

(十一) 应建立保护性案件之资料搜集及监测机制,通盘掌握採取隔离措施期间,保护性案件是否有异常增减情形,以适时採取因应措施。

(十二) 司法系统也应顺应时势尽速回应核发受害者保护令的需求。据司法院统计,今年1月至9月核发禁止实施家庭暴力保护令较上年同期减少7.18%。由于疫情警戒期间暂缓或採取远距开庭,绝大多数提出声请保护令案件都是取消或暂缓开庭审理。虽有地方法院和地方政府建立急迫性或保护必要性事件审理、裁判方案,但未有全国一致做法。保护令审理暂缓,不但影响个案安全,也影响监护权、生活费等权益。因此,必须从制度性建立灾难被害人司法协助及完善远距开庭方案,以发挥司法效能。

每年11月25日是「国际终止妇女受暴日」,对家暴被害人的增能復原是一条漫漫长路。今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疫情復甦报告,并关注疫情对女性劳动力的影响,其中应针对最脆弱群体,例如女性、家庭暴力被害人的工作復甦、返回职场提出就业政策,家暴被害人经济赋权议题应被正视。而对身处暴力环境的女性而言,所期待的疫情復甦方案,不仅是发放五倍券而已,政府必须进一步盘整疫情性别影响评估,并融入灾难性别观点进行相关性别平等政策的调整与资源分配,以落实性别正义。

(作者为雍展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董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家暴 #疫情 #家庭暴力 #被害人 #疫情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