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部回应中央大学梁启源教授「今年缺电已很严重了,明年限电几乎没办法避免」的质疑,强调「目前长期电源开发方案已规划到2027年,从今年到2027年新增机组比除役多,其中燃气机组即净增加约1450万瓩,高于核能2025年前除役的387万瓩」。如果事实真的如经济部讲得如此轻松简单,梁教授这个真博士是不是太歇斯底里了。

经济部说词的依据是能源局108/109年全国电力资供需报告,数字没错,但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误导民眾。经济部没说的是,111年到116年规划退役(或停机)的燃油、燃煤、与燃气机组共677.2万瓩;包括燃油100万瓩 (协和#3#4),燃气187.2万瓩 (大林#5、通霄#4#5、大潭#7),燃煤390万千瓦 (兴达#1~#4,麦寮#1~#3);加上核能4部机组,共减少1064.4万瓩。2027年底累计新建的燃气机组只比退役的机组多385.6万瓩。值得一提的是,争议最大的台中火力2号与3号机并不在除役的清单中,政府吃定台中市了。

新增机组中,预定于113年6月~116年6月供电4座共490万瓩准备由民间兴建,113年要上线的机组,目前招标作业尚未完成,4 部机组的厂址都尚未定,换句话说连环评都没展开。预定由台电兴建,于116年6月商转的协和新#1的计划尚未完成核定程序。经济部可以保证这些机组都如期供电吗?就算奇蹟出现,所有兴建计划都能如期完工,系统可以增加385.6万千瓦的可调控电力,等同于110年到117年的装置容量年均成长仅为1.1%,这足以驱动台湾的经济发展吗?想想护国神山台积电与其供应键扩厂的用电成长,我们能因应吗?

就算天然气电厂都盖好了,天然气从哪儿来! 依据经济部2016年5月的供气简报资料,依据经济部2016年5月的供气简报资料,预估113年台湾两座天然气接收站的使用率为118%;114年三接部分完工,可提供150万吨天然气,接收站使用率为113%;115年三接完工,可再增加150万吨,设施使用率为106%。经济说,三接外推,供气日要延后两年半,114与115年设施使用率分别为122%与121%。

根据原规划,天然气供气设施不足的状况要到116年才能改善,但该年要完成另外三座接收站,总量为555万吨,中油州际接收应为永安接收站(一接)的扩建;台电公司的协和接收站(4接),环评尚未通过;台电台中港接收站(五接)的二阶环评初审卡关,环团提出证据,有高达95%的白海豚个体皆迴游于开发范围,要求须针对白海豚保育提出具体对策,开发单位确保施工、营运期间避免白海豚进入船池,「要有合理的作为,才能让牠转弯」。这三个天然气接收设施能准时完工吗?台湾天然气设施经年累月超载运转,就没人担心安全吗?

台湾是孤立的电网,暴虎冯河的兴建再生能源,没有足够的储电设施,而可调接电力的装置容量增加辐度又跟不上时,贸然废核就是将台湾的供电系统一步步地带入泥沼,夏日没风没阳光的晚上会缺电;冬日白天再生能源发电量过高,受限于电网稳定的要求,无法完全使用,必须弃电;太阳下山,可调控电力无法及时升载又会缺电。

执政党错误的能源政策已将台湾电力系统带入泥沼,能源局心知肚明,未来只能继续使用原来预定退役的兴达电厂4部与麦寮3部高污染低效率的燃煤机组,牺牲中南部居民的肺,还将大把的钞票塞进台塑的口袋。

2018年,以核养绿公投通过,是避免台湾电力系统陷入泥淖的契机,但民进党不以苍生为重,一切为选举的思维模式,将台湾带入目前的险境。12/18日核四商转公投未通过,丧失了另一个契机。为了让台湾电力系统早日脱离缺电限电的泥淖,开始规划现有核电厂延役吧!对未来数年的缺电限电,缓不济急,但从减碳排、稳定供电、与平稳电价的角度来看,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原科院院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11 #经济部 #设施 #规划 #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