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实力可能赶超美国吗?这或许是个假议题。美国军事实力强大,现役11艘航母、60多艘核潜舰、1万多架战机,军事资产远远超过中国。中国经济实力强,全球各大经济智库估计约在2028到2032年间可望超越美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战略或军事智库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可能赶超美国。
不过,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Defense One」网站发文,指出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已扩展到第二岛链,国防预算也朝向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方向迈进,华盛顿应认知美国已丧失主导优势,应拟定更富想像力的战略以为应对。这显示了某种程度的忧虑。
军事实力比较的「经济学」观点
艾利森是非常着名的重量级学者,曾任职雷根总统的国防特别顾问,也是拜登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他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s Trap)强调美、中竞争要避免战争的论述受到高度重视,是「拜习会」视讯中拜登强调要建立竞争「护栏」的理论基础。这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应不会危言耸听。
事实上,近年来美军高层已有多次提出类似说法。例如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海腾(John Hyten)以「震惊」(stunning)形容中国军力增强的速度,空军部长肯德尔(Frank Kendall)承认美、中正在进行高超音速武器的军备竞赛,太空军副司令汤普森(David Thompson)则指出中国太空战力「迎头赶上非常之快」,强调美国如果不调整应变,到2030年就会忧心忡忡。
虽然这些美军将领的国会证词往往被解读为因要求增加国防预算,而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但他们的呼吁是有效果的。拜登政府原本拟订2022财年的国防预算为7150亿美元,向国会提交时已增加到7529亿美元,而国会审议时再加码250亿美元到7779亿美元,创歷史新高。
这表示美国的将军们已经说服政客:中国军事赶超的威胁是真的,必须要重视,即便仍有许多人不以为然。
对这个争议性议题,经济学的观点或许可以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式。美国的经济规模(GDP)比中国高,这是「存量」的概念;但中国GDP增长率比美国高,则是「增量」的概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快,是全球经济智库认为中国经济可望超越美国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美国军事资产「存量」虽然远大于中国,但中国的「增量」却大于美国。中国军力增长速度已让美军高层感到「震惊」,如果情况不改善,在2035到2050年间,中国军事实力确实有机会赶超美国。
然而,美国的国防预算一向是中国的3、4倍,中国的军事「增量」怎么可能高过美国?这个忽略其他面向的观察也正是让美军高层「震惊」的原因。传统观察者有「匯率」迷思,透过匯率比较美、中国防经费,而忽略了双方货币「购买力」其实是不对等的。
国防经费比较的「匯率」迷思
从最新数据来看:中国2021年国防预算为1.35兆元人民币,以1美元兑6.5人民币匯率换算为2077亿美金,相较美国2022财年的7779亿美元,美国军费约为中国的3.7倍。
不过仅观察总额无法厘清全貌,还要看分项。推动军事实力增长的关键是军事投资,不是预算总额。
中国国防预算区分为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等三大项。装备费就是用于武器研发与採购的经费。2010年前,这三项预算分配基本相当,各约占三分之一,人事费有时还略高于装备费。这几年则装备费猛增,已占4成以上,2021年约852亿美金。
美国国防预算编制方式和中国不同,大项区分为国防部基本开支、海外应急行动,以及拨给能源部(核打击武力)、国土防卫部等机构的支出。海外应急行动讲白了就是战费。列为基本开支的6903亿美元,才相当于不打仗、无核武国家的国防经费。其中武器装备的研发、鑑定预算为1120亿美元,占总额的16%。
相较美军仅仅研发经费就高达1120亿美元,解放军武器费包括研发与制造才852亿美元,似乎相形见绌;但其实不能这么看。首先,中国军工发展策略强调「军民融合」,甚至是深度融合。军民两用的产品,研发费用是记在民营企业帐上,即便有补贴,也不一定是防务部门买单。
其次,双方武获成本不同。美国造一艘军舰的经费,中国或许可以造2艘或3艘,例如中国最新055万吨级驱逐舰造价64亿人民币,约9.8亿美元,而美国最先进的朱瓦特级驱逐舰平均造价则高达44亿美元。虽然朱瓦特是因为大幅减少採购数量,共同支出平摊,单位造价才显得那么惊人,但美国造船工业没落,造船费用为中国造船的数倍,则是公认事实。
因此用匯率换算比较美、中军事投资容易失真。早期西方军事观察者分析中国的国防表现,总觉得与公布经费不相衬,怀疑有大量的隐藏性预算,其实是用匯率比较的结果。如果用购买力平价(PPP)换算,就会不一样。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IMF)所计算2020年的PPP,1美元购买力约等于4.2元人民币,而不是匯率的6.5元。以此计算中国2021年国防预算应相当于3214亿美元。武器费则相当于1318亿美元,高于美军研发预算的1120亿。加上军民融合的部分,中国军事投资并不比美国低。
这解释了中国军事「增量」为何会比美国高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受美国本身发动20年反恐战争的影响。20年来美国军事科技研发过于偏重反恐而忽略了制空与制海,以致大量战机与战舰仍是上世纪产品。新款战机与战舰则不合用,被迫减少制造数量甚至提前退役。大量资本支出就如此打了水漂。美军现在全力转向,但要重新启动,弥补停滞20年的空白,美国科研能力虽强但仍很吃力。再加上造船工业的弱化,何时才能扭转军事增量的劣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评估军事实力和预测战争胜负是两回事。战争像股市或气象一样是个复杂现象,不能线性分析,也无法事先预测。评估中国军事实力可能赶超的意义是关乎吓阻。美国当前印太战略的军事主轴就是吓阻,也就是凭藉强大军事实力展现的可信吓阻力,阻止中国在西太平洋冒险。海峡两岸军事失衡,是台海可能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而美、中军事实力的竞争,也将是影响西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关键因素,必须密切注意。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