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府开放赴大陆探亲以来,台湾民眾赴大陆旅游经商日益普遍,扁政府时期更有上百万台湾民眾移居大陆之说。然而,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台湾民眾赴海外工作人数来到歷史新低,只有50.1万人,较2019年减少23.8万人,其中赴东南亚工作人数减少约3.4万人,赴美国人数减少1.5万人,赴大陆地区人数减少15.3万人,全年赴大陆工作人数24.2万人,首次低于全体赴海外工作人数五成。在赴大陆工作的各年龄层中,15-29岁赴大陆者减少45.9%,居各年龄层之冠。

同样受到疫情因素影响,这两年来台大陆民眾人数剧减,来台居留的大陆配偶,去年有6000人左右,是自2004年以来首次单一年度居留人数跌破万人,今年再跌到4200人左右。去年大陆来台专业交流和商务交流者尚有1000人和8400人左右,但绝大多数是一月疫情尚未爆发时来台,且较前年9万和10万人大幅减少,今年到10月底,专业交流和商务交流来台减到只有50人和672人。

不可讳言,两岸交流最初虽来自亲情召唤,到后来形成滚滚洪流,则是经贸往来,且两岸都由此获利。对台湾来说,大陆和香港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过去15年贸易顺差少则500-600亿美金,多则700-800亿,去年达到歷史新高的860亿美金,今年到10月底已经达到860亿美金。同样的,台商对大陆经济贡献卓着,长期的大量投资创造庞大就业机会,台商更是大陆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贡献者。2020年大陆对外贸易500强当中,前20名即有8家为台商。

除了商业互利外,两岸往来还带来其他的好处。一是因为商业互利带来的润滑作用,一定程度避免两岸紧张关系升级为激烈衝突。二是通过人员往来促进相互了解,两个社会间很多隐含的习惯和规则,往往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见面沟通,方能避免误会。三是通过社会关系建立,创造人与人间的社会连带,从而在两股可能对撞的力量间形成缓衝地带,减缓彼此衝击的力道。

很遗憾,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已成为逆全球化风潮的重灾区。第一是川普对大陆发动贸易战,虽有不少台商早已向东南亚分散投资,但基于多年累积的完整生产链,主要生产基地还是在大陆,这让贸易战下的台商陷入困境。再来是新冠疫情后,工业总会曾做过调查,发现当时很多厂商都面临营运衰退、产能恢復有限,也打算要减产或回台湾。经过这两波衝击,台商对大陆投资虽然显着下降,但两岸贸易互赖关系没有根本改变。

然而,两岸本来频繁的人员往来,却因疫情而断崖式下降。当人员相互访问减少,两个社会对于对方的理解只能从自己的逻辑理解,如此造成任何负面讯息都很有可能被对方放大解读,甚至正面讯息也可能被错误解读,成为催生恶意螺旋上升的讯息环境。

同时,当两个社会的社会连带降低,缺乏拉近彼此距离的社会诱因,对于彼此敌视行为缺乏相应的社会惩罚机制,如此更容易放任恶意螺旋上升。换句话说,缺乏人员往来的商业往来,不但商业往来的缓衝功能受到局限,更有可能改变商业往来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让两岸经贸犹如建在沙滩的大厦,难以抵抗狂风巨浪。

两岸虽长期对峙,但过去三十余年由绵密人际往来所形成的缓衝地带,和两岸间走向相对和平稳定相辅相成。面对尚未可知的疫情变化,两岸的执政者都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更大的的承担勇于打开既有限制,为两岸人员的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更便利的管道。即使疫情带来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也应该要杜绝歧视,和法令上对人员来往的不必要限制,更要珍惜和维护这个得之不易的缓衝地带,不要让逆全球化的短期风潮,摧毁两岸长年累积的和平基础。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社会 #商业 #往来 #大陆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