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5日,台大法代会主席法律学系学生洪三雄和秘书长法律学系学生陈玲玉主导会刊《台大法言》在未经送审的情况下径自刊登法律学系学生张晋城〈新闻自由与学校审稿制度〉和医学系学生王復苏〈大学生的曙光〉两篇文章,首度正面衝撞审稿制度,再以开天窗方式抗议训导处禁止留美物理学系校友胡卜凯〈知识份子的责任〉一文的刊登,率先将保钓运动的余烬丢向校园改革议题延续薪火。

担任《台大青年》总编辑的王復苏对于保钓期间代联会主席李大维的领导作为感到不满,而思一新气象,乃遂出马参选,而于1971年9月30日击败对手法律学系傅崑成与政治学系谢復生成功当选。

王復苏以洪三雄发表于《台大法言》的文章篇名「对学校开刀,向社会进军」作为竞选主口号,主张完善代联会的学生自治功能,如组织调整、自行管理会费、经营学生活动中心、定期召开班代大会、参与学生相关校务、代联会主席普选和改代联会为学生会,又期许台大作为社会的动力、国策的推动者,主张与举办有关国政的大规模公开性座谈会与演讲会,邀请党政首长在台大发表咨文与施政方针,以及举办全国大专反共爱国会议等。

王復苏任上又遇上1971年10月我国退出联合国、1972年1月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上海公报》展开关系正常化,以及隔年10月日本对我断交,这些外交事件,严重危及中华民国的主权国家地位,形成国民党政府统治台湾的外部正当性危机,连带使国民党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也遭到重大挑战,而同时形成其对内的统治正当性危机。

无可否认,国民党政府对于统治正当性的危机是有所认识的,并且早就展开因应的措施,1966年2月蒋中正连任第四任总统时,便已由第一届国民大会第4次会议同时进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第3次修订,授权总统可以制定办法,在自由地区与光復地区增选或补选中央民意代表

1969年4月国民党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革新要项案》,预告了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和进一步升任院长后大量拔擢台湾本地青年才俊入阁的吹台青政策。

1970年12月蒋经国以救国团主任身分鼓励青年人多讲话的演讲,宣告了短暂的台湾之春的来临。

1971年4月台湾校园掀起保钓运动,中国文化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周道济5月在《东方杂志》第4卷第11期发表〈我国中央民意代表的新陈代谢问题〉一文中,随后暑假期间,救国团国家建设研究会第一期国家事务研究会学员发表〈我们的建议〉,于第8条主张:「提早实施中央民意代表机关的全面改选」。10月,《大学杂志》刊出社长陈少廷〈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选问题:兼评周道济先生的方案〉一文,主张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选。

这种种迹证显示,通过扩大政治参与和政治革新来向下转化统治正当性基础,化解台湾人民对政权的信心危机,是蒋经国正在小心引导国民党调整的方向,也是他累积台湾民间声望、准备接班的机会,而以洪三雄、王復苏为前导的台大进步学生,则敏锐地嗅觉到时代氛围的变化,分就学校与社会两条路径,从校园的学生自治和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选议题出发,将大学校园知识分子对于校园与国家的关怀带进更高层次的制度思考与辩论当中。

1971年10月15日,台大法代会(主席陈玲玉)在哲学系讲师陈鼓应的建议下,于法学院图书馆举办了《言论自由在台大》座谈会,对学生刊物的思想检查(审稿)制度展开批评,这是《台大法言》抵抗审稿制度后,由台大法代会向总教官兼代训导长张德溥力争而来的活动,率先公开突破了戒严体制下的校园言论管制与禁忌。

会前洪三雄、陈玲玉、卢正邦3位法律学系学生和大学论坛社长哲学系学生钱永祥还自行出版《快报》刊登〈我们有说话的权利:天听慎迩,人言曷病〉一文进行宣传造势,张德溥阻挡了警总保安处副处长吴章炯原欲以匪谍罪对洪三雄展开的逮捕行动,更在座谈会上公开承诺审稿人员在训导人员之外加入教授,使审稿制度由安全检查向专业审查过渡。高雄医学院学生代表会主席医学系学生陈永兴受台大法代会挑战审稿制度的影响,也在校内倡议军训教官退出审稿,但则遭到记过处分。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兼任副教授)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台大 #审稿 #胡卜凯 #王復苏 #台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