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台湾在欧洲一个小国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貌似平常的这一举措却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震盪。虽然这一事件仍在持续发酵,还未结束,也不妨梳理一下其前因后果,分析和反思迄今为止对当事各方带来的荣辱得失。
事件的起因是台湾以「台湾」之名在立陶宛挂牌开设了「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这一名称大有玄机奥妙。
代表处的名称中文使用了「台湾」,英文使用了Taiwanese。这一用法打破了台湾驻外代表处所用名称的惯例。惯例是中文使用「台北」,英文使用Taipei,例如台湾驻美机构的名称:「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打破上述名称惯例不是台湾的无意之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大背景是执政的民进党终极目标是台湾独立,为此不遗余力推动「正名修宪」,在驻外机构的名称中用「台湾」替代「中华民国」 、「台北」是其中的一步。
在许多国际场合台湾不被允许使用「中华民国」的名称,那是因为中国政府的「一中原则」所致。「中华民国」的名称也是台湾当局不乐于使用的,因为其中有「中」字。「中华民国」在歷史上和中国有天然的纽带和切不断、理还乱的联繫。而全面的「去中国化」是民进党的基本政策。
「台北」只是台湾岛的城市地名,虽然也是目前「中华民国」的「首都」,毕竟其「地方」色彩浓厚。而「台湾」的名称是民进党的首选,不管最终的独立国家名称叫什么都离不开「台湾」二字。在民进党的心中,「台湾」含有官方色彩,代表的是和中国大陆相对应的、和大陆平起平坐的另一个政权,另一个执政政府。也就是「你是中国,我是台湾」的「一中一台」。
驻立陶宛代表处的中文名称中用了「台湾」,相对应的英文为什么没有用Taiwan,而是用了Taiwanese?这恐怕也是台湾处心积虑的思考。
为了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避免卷入中国和台湾之间的政治纷争,台湾的非邦交国都不允许使用Taiwan在台湾驻其办事处名称中。避开Taiwan,选用Taiwanese乍一看好像没有违背「一中原则」,因为名称中确实没有直接使用Taiwan一词。儘管Taiwanese也可以翻译为「台湾」,同时也可表示与台湾相关的意思,诸如「台湾的」、「台湾人」、「台湾人的」等等。Taiwanese和Taiwan相比显得比较柔和,看起来不是那么扎眼。
台湾当局一方面有些心虚,不敢明目张胆在英文名称中用Taiwan,害怕遭到立陶宛的拒绝和中国的反对。另一方面使用Taiwanese也是一种试探,先迈出半步看看各方的反应,为下次正式使用Taiwan做一个测试。
不深谙台湾政治的人恐怕难以理解一块匾牌背后如此復杂的政治设计,难以体会「台北台湾」一字之差带来的意义变化和相关联想。
对台湾当局的文字伎俩,美国政府清楚,中国政府清楚,但直接当事方立陶宛却似乎稀里糊涂。
儘管台湾方面说,代表处名称是经过双方商定的,是「双方的共识」,很难相信台湾方面会把名字所含有的「一中一台」涵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台独」的联想清清楚楚地告诉了立陶宛。台湾有骗人之嫌。
美国心中明白却不愿意提醒立陶宛,因为美国有自己的私利,想利用立陶宛对中国的「一中」底线进行挑战,自己躲在后面观看。
中国虽表示强烈反对,对立陶宛进行过「多次劝阻」,应该也是事前没有向立陶宛作出详细解释,未使立陶宛彻底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导致立陶宛成了唯一一个允许台湾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的欧盟国家。
立陶宛政府及其智库显然对「台湾」/Taiwanese一词的政治敏感性缺乏认识,对中方的反应准备不够,对事件的风险评估不足,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缺乏预见。前些时候,立陶宛不止一位政府官员,也不止一次承认,让台湾以「台湾」之名设代表处是一个错误,代表处的名称成了立陶宛与中国发生衝突的「关键因素」。
近日有外媒报导,美国外交官建议立陶宛做出妥协,给「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改名。也有消息人士称,立国外长也提议修改代表处的中文名称,使其如实反映英文单词Taiwanese的字面意涵。前日又报立陶宛总统同意改正(fix)「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以化解代表处的名字在立陶宛语、英语和汉语中听起来造成的差别。他还再次强调,立陶宛政府当初做决定时,没有事先进行协调,也没有充分评估中国可能会有的反应。
虽然目前台湾官方否认相关报导的内容,但「无风不起浪」,改名的压力绝非空穴来风。美国和欧盟在背后施加的影响一点都不难以想像。
美国是此次外交事件的幕后推手和最大的受益者。不费一枪一弹,也没有和中国面对面衝突,利用立陶宛这一「棋子」踩踏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得知了中国如何反应及反应的程度,从而积累了如何「以台制中」的经验。
中国、立陶宛、欧盟、台湾皆是此次改名风波中的受伤者。
此次事件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中国和立陶宛陷入双边的外交危机;中国和欧盟的平衡关系受到衝击;中国和台湾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
立陶宛一方面在经贸上受到巨大的损失,其激进的反华举措受到国内在野党的批评,也造成其他欧洲国家的不满。
欧盟则陷入是维护统一的对华政策还是摆脱立陶宛「绑架」的两难选择。
台湾「偷梁换柱」玩弄文字的伎俩被大陆识破,今后恐难再用同样的手法炮制「立陶宛2.0」。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额外花费十多亿美元对立陶宛的厚爱进行赞助和补偿,落下「金元外交」和「凯子外交」的把柄。
从欢呼庆祝外交突破到承受来自多方的改名压力,对精心设计的名字被迫进行修改,个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台湾当局自己能够体会。如果台湾最后顶不住压力而不得不对代表处改名,不管是中英文都改,还是只改中文名称,只要改了名,就是台湾外交的挫败,就是此次外交风波最大的输家。
(作者为多伦多圣力嘉学院兼职教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