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新的情报指出,俄罗斯即将完成大规模入侵乌克兰的准备工作。这可能导致达50万乌国民眾丧生或死亡,并多达500万的难民以及造成惨烈的人道危机。随着俄罗斯对于俄乌以及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派遣作战部队,俄乌危机是否演变成为战争,以及美国与北约是否介入与如何介入顿时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
儘管如法国总统马克宏、德国总理萧兹(Olaf Scholz)等欧洲国家领导人不断与俄国总统普丁接触,克里姆林宫一再否认有任何入侵计划,但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援助乌克兰或派兵,已将危机推往更难想像的境地。美国国务院于2月12日下达驻基辅大使馆撤退消息,美国总统拜登更直接指出俄罗斯发动战争的时间。华府现所疑虑的是,普丁是否可能将部队置于俄乌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然后,什么事都不做?
儘管普丁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冬奥曾进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公报。联合公报重申不满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秩序,由于美国与西方国家可能对于莫斯科进行制裁,势必影响俄罗斯出口原油及天然气,因而中俄的联合公报在于强化两国的能源合作。然而,会谈或公报并未提及乌克兰,或可以这么说,北京对于军事干预或危机升高感到不确定性。
中国如何看待俄罗斯两次的军事行动
歷史的经验是否可以解读中国的态度?
俄罗斯曾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当天,入侵因加入北约而矛盾不断的乔治亚的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此为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次对外用兵。
2008年的俄罗斯与乔治亚的战斗只持续数日,却造成1600人左右乔治亚民眾的死亡与数万计的乔治亚人流离失所。这场衝突的核心源自于北约的承诺,即乌克兰与乔治亚都将成为北约的成员。此举激怒俄国,儘管西方国家强调北约纯粹为防御组织,但普丁认为向俄罗斯边境的任何扩张都是一种安全威胁。在8年后的2014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更为全面的军事行动,占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顿巴斯(Donbass)地区。
在乔治亚战争后,中国拒绝承认阿布哈兹(Abkhazia)和南奥塞梯的独立地位,理由是这等同于支持分裂主义,并间接鼓励中国境内的分离主义。而且,这场衝突衝击国际体系并影响中国的利益。
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当中,北京没有正面回应这项问题。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仅表示,「重申中国将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习近平在与普丁会谈时表示,「俄罗斯能同各方协调,推动问题得到政治解决,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对于美俄关系的态度其实相当清晰,不希望美国与俄罗斯发生衝突,也不乐见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合作。
中国重新定位作为全球安全的参与者
习近平与普丁在冬奥会晤所后所发表联合声明约莫可以看到北京方面的态度。首先,中国反对北约东扩,这是中国首次于北约扩张作出明确表示;其次,中俄两国「严重关切」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特别涉及核动力潜舰所造成的区域稳定问题;再者,中俄两国咸认为美国退出一系列军备管制的重要协定,华府应回应莫斯科所提出,放弃在亚太与欧洲部署中程与中短程导弹计画;最后,中俄双方反对国际秩序退回大国竞争的时代,应以共识解决国际问题,并且北京与莫斯科将强化对外政策的协调性。中国已重新界定作为全球安全参与者的角色。
中国与乌克兰于1992年建交,乌克兰已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并且中国已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家,中国自不愿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2016年,中国开通与位于黑海的乌克兰港口切尔诺莫斯克(Chornomorsk),中国投资修建一条4亿美元、连接基辅(Kie)与国际机场的客运铁路,以及两家中国太阳能公司在乌克兰建立太阳能农场。换言之,中乌关系正在加强,预计到2025年达到200亿美元。此外,中国也不希望俄乌危机影响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的目标。
北京不乐见区域问题紧张,应不会支持莫斯科以武力介入乌克兰。「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原为1955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所提出,之后成为中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原则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长王毅才会指出,「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北京指出华府忽视莫斯科对于安全的追求,并挑战莫斯科在东欧的安全利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也不同意美国关于俄国威胁国际和平的看法,「我们的信息是一致而明确的:通过外交解决一切争端」,他并表示,「必须认真考虑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正当关切」。
因此在外交辞令当中,中国方面的态度一直是审慎,并倾向以外交方式解决危机。换句话而言,并不乐见俄乌危机的升高。
正在成形中的新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并非既定的概念,而是全球各个国家与行为者相互互动所建构之规范的结果。学者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对于国际秩序提出八项秩序,即建构性、军事、政治发展、贸易、金融、环境与资讯。在这八种分项秩序当中,中国现倾向支持其中的六种秩序概念,同时对于政治与社会发展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北京对于人权与民主有着不同看法及主张。
美国在阿富汗的崩溃与撤军当中,俄中两国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崩解的可能性。于是说,莫斯科与北京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并符合各自利益的欧洲秩序与印太秩序。普丁的俄罗斯试图恢復其大国的地位,而中国则力图成为强国,成为在包括在大数据、第五代电信网路(5G)、奈米技术与生物科技、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能与美国竞逐的国家。
对于中国与俄罗斯而言,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仅依靠硬实力,还包括一连串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展现。西方国家提倡民主与人权的普遍性,而俄罗斯与中国的思想则认为,应让不同的文明或文化能以不同的形式发展。
莫斯科与北京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力图将西方的民主与人权扩展至全球,必要时辅以军事实力。俄罗斯与中国的国际秩序则是以区域为基础,以建立缓衝的概念维繫国家的利益,而中俄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较中国更愿意承担军事风险。乌克兰此时看似东欧问题亦或者美国与俄罗斯间之问题,实际上,更是一场观乎国际秩序的斗争。
现今北京冬奥的风采已为俄乌危机的乌云所掩盖。中国现已有能力与话语权来建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衝突解决模式,应在俄乌危机当中扮演积极角色。在法国总统马克宏与土耳其总统艾尔段(Recep Tayyip Erdogan)担任调停者的角色未果后,中国或可扮演美俄或俄罗斯与北约间之调停者角色,运用有中国学者所提出「协商介入」的方式,以协商、对话、共识、尊重主权与不干涉等原则,调停俄乌衝突。这套模式,或可成为未来两岸互动的模式。
(作者为实践大学会计暨税务学系副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