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北约东扩争议引发的俄乌热战已超过1周,原本金融市场期待的速战速决并未发生,反而战况出现胶着。一方面,俄罗斯的军事优势确实在乌克兰境内造成破坏,但另一方面,双方代表却又境外进行了几轮不急不徐的谈判。即使西方国家祭出所谓「金融核弹」的SWIFT禁令制裁,似乎也完全没有影响俄罗斯的进攻步调。

创始于1973年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其实只是一种便利的全球银行间支付系统。过去外界认为有「金融核武」的杀伤力,因为此前北韩与伊朗被制裁后,确实使两国的跨国贸易大幅萎缩、经济增长停滞。西方希望此禁令也能迫使俄罗斯改弦易辙,从乌克兰撤军。

然而,俄罗斯的反应似乎是无动于衷,仍然好整以暇地部署,对乌克兰多面施压,企图使乌克兰达到「中立化」、「去军事化」、「去纳粹化」。虽然俄罗斯的股市、匯市大跌,但在西方通膨达到数十年高点之际,手握多种能源与农产资源的俄罗斯,似乎仍老神在在。

2014年克里米亚争议后俄罗斯也曾遭受西方制裁,不过俄罗斯并未因制裁而退缩,普丁也未因国内经济压力而下台。反而在面临北约东扩的国家安全威胁之下,励精图治8年,谨慎理财创造财政盈余,不断累积外匯储备超过6千亿美元,并将大多数美元资产转成其他非美元或实体资产,减少金融上对欧美的依赖。

反而,德国、义大利等西欧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居高不下,动辄超过4成。能源既是冬季供暖的刚性需求,也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在俄乌开战之后几日,油价从80美元以下飙涨到超越110美元。如果只是暂时性的飙涨,各国还可以用能源储备应急。但如果战事延宕,油价不断处于高位,处于供应方的俄罗斯从容不迫,反倒是苦了西欧甚至全球的消费者与生产商。对处于40年通膨高点的美国来说,民主党政府面临今年期中选举的压力不言可喻。

更何况,能源以外的谷物及食用油等价格也大涨。小麦涨到10多年新高,黄豆油、棕榈油、玉米等联袂飙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小麦与葵花油的重要出口国,拖延的战事使海陆空运都受到影响,通膨的苦果恐怕也将延长。

另外,俄罗斯还是铝、镍、钯等重要工业金属的主要供应国。西方的制裁固然可能让俄罗斯外贸收益受阻,然而全球供应链的扰乱,更可能令各国各地出现潜在爆雷的企业。

在货币超发、通膨严重的年代,禁用SWIFT的金融牌可能效用不大。如同摩根大通执行长戴蒙(Jamie Dimon)所言,存在刚性需求的买方有很多绕过SWIFT制裁的变通方法。反倒是资源大国俄罗斯在财政盈余、外匯储备丰富的充分准备下,占尽卖方市场的优势,正在好整以暇地以「资源牌」应对西方的「金融牌」。

因此,以欧洲人民和平为念、以全球百姓经济福祉为念的决策者,是不是应该溯本正源,放弃北约军事扩张的野心?前苏联时代的「华沙公约组织」既不復存,北约的军事同盟扩张真有其必要?何况近代俄国两次遭法国与德国打入莫斯科的歷史耻辱犹在,俄罗斯所关注的国安威胁也并非空穴来风。

以歷史为鑑,靠制裁手段达到外交与政治目标的效果有限。在通膨年代对资源大国的制裁,更形同将全球人民绑在火药桶上。和平既是眾人之所愿,放弃北约军事联盟扩张的这个导火线,是否才是真正化解心结、停止战火的良方呢?(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俄罗斯 #资源 #通膨 #SWIFT #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