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乌克兰战争效应影响,台湾呼吁强化国防的声浪高涨,最近更传出美国施压要求台湾义务役延役,以及强化后备役效法乌克兰打巷战的说法。虽然这些讯息未获证实,但这类台面下的操作从来也不会获得证实。如果台湾在受压下照单全收,对台湾防卫并非好事。

为什么?难道强化台湾国防有错吗?当然没错,但国防议题不能仓促决定。台湾从2000年陈水扁总统时代开始讨论全募兵制,2018年才正式实施,期间获得蓝绿三位总统的支持,18年的专业讨论与规划。如此慎重其事必然有其道理。如果因为一个胜负还未确定、常备与后备部队如何影响战争成败等因素都不确知的乌克兰战争,就主张推翻,恐怕太莽撞。

兵役制度调整是要反应安全威胁的变化。台海防卫的假想敌是中共武力犯台。20多年前两岸关系趋缓,因而从徵兵改募兵,现在两岸又开始紧张,才有改回徵兵之议。因此如果真关切台湾安全,首先应讨论的是如何避免战争,阻止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认为那是「投降主义」不想谈,要「以战止战」吓阻中共动武,那么讨论层面也要专业化。台湾需要什么样的兵役制度要看台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看乌克兰战争军民如何英勇奋战。那很多都是「认知战」的一环,是用来打击对手、鼓舞士气的宣传材料。盲目相信这些噱头,麻烦很大。

西方媒体的偏颇来自对乌克兰的「罪恶感」

典型的宣传噱头,就是赴乌克兰参战的所谓「国际志愿兵」。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对此大肆报导,如加拿大狙击手、南韩网红…等等,台湾也不例外。然而战事至今愈来愈多真相浮现,国际志愿兵并没有发挥作用,甚至成为累赘。

西方媒体最初给国际志愿兵高度评价,是希望论证乌克兰得道多助,将来必胜,入侵的俄罗斯军队必然失败,以致报导偏离事实。

何以如此?并非他们专业性不够,而是来自对乌克兰的罪恶感。西方谴责俄罗斯的入侵却袖手旁观,坚持不出兵,经济制裁又不能阻止俄罗斯军队的炮火。眼睁睁的看着乌克兰陷入悲惨的城市保卫战,数百万难民外逃,数千名平民死亡。这种罪恶感是西方愿意无条件提供乌克兰军援、接纳乌克兰难民,默默承受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大放厥词、指东责西的原因。

西方媒体因此大肆嘲讽俄罗斯,放大乌克兰战果。以致一般读者容易误认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战力残破,乌克兰已经或即将获胜。细心的战略观察者则会注意,为何只看到零散的乌克兰战士使用单兵操作武器,在城市周边打偷袭式的不对称作战,却罕见旅、营建制的部队打机动战或阵地战?会关切20多万乌克兰常备部队到哪里去了。也会关切近2000万被禁止离境的18至60岁男性公民是如何的动员编组,保卫家园,为何城市保卫战中难得看到他们的身影?

激励人心但偏离事实的报导,误导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使用标枪飞弹、刺针飞弹打巷战的,是分散式配置的乌克兰正规军,而不是后备部队或民兵,更不是国际志愿军。因为他们才有足够训练操作这些高科技武器。高科技武器是杀人利器,不是初学者一上手就可以使用的。

国际志愿军没有战力,是因为军事作战早就过了「英雄主义」的时代。一边作战一边拍视频争取点阅率的网红,怎么可能真的上战场?命中率再高的狙击手没有情报、掩护或后勤支援,如何能发挥战技?现代作战强调「整合战力」,必须有良好的侦察、搜索以厘清战场敌情,必须有良好的指管通讯以联繫各部队,必须合理配置威力各异的武器系统以截长补短;例如大炮威力大,但总不能用来打小鸟。后方则需要有效管理的后勤补给系统,以修补损耗,维持战力。乌合之眾,战斗习惯各异的国际志愿军,差得远了。

现代战争是作战系统的对抗,系统整合得愈好,战力愈强。这必须依靠长期训练与演习的磨合,才能累积足够经验与默契。训练不够、不能整合进作战系统的兵,再多也无用,只能扫扫地、除除草。所以全募兵制的国军才会对4个月役期的义务役兵没有兴趣,甚至连后备部队的教召,都不想要。

调整兵役制度的思维程序

理解现代作战是怎么回事,才可以谈兵役制度的调整。理论上,兵役制度受两个面向的条件制约,一个是需求面,一个是供给面。需求面,就是防务部门需要多少兵员;供给面,就是政务部门能提供多少兵源。两者的交集,就是最「适合」的兵役制度。「适合」并不表示最好,而是各方不满意却能接受的妥协。

对防务部门来说,兵员是多多益善。兵力愈多,打赢愈有把握;兵力少,就必须冒险。所以国防部当然欢迎义务役延役。但延为一年够吗?兵从入伍训练开始到专长训练、基地训练、参加过对抗演习而能够被整合进作战系统,至少要1年半。义务役延为1年和4个月一样,都是无用的。还不如不要延,以免抽调宝贵的作战兵力,来应付这些额外增加的负担。

义务兵役如果要延,最少为2年,如此训练好的兵至少还有半年可用。更好是3年。3年义务役操下来,战斗技巧与部队经验,和志愿役相差无几。将来要搞「史上更强」的教召,也没问题。

但对政务部门来说,年轻人长期服役妨碍生产,不利经济发展。而且义务役是强制服役,服役者心理不爽,反弹会很大。在民主时代,那叫「选票」。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及台湾国际研究学会的民调,虽然有高达69.6%民眾支持义务役延长役期,但在利益相关的20到29岁年龄层,支持者只有50.9%。若扣除女性,支持率可能更低。对这些要服兵役的年轻人来说,你们这些已服过或不用服兵役的大人们,拚命要我们延长义务役是什么意思?幸灾乐祸吗?心理不爽可想而知。

因而防务部门要争取支持,必须提出具说服力的说法。就是建军程序的「打、装、编、训」。先要确定未来战争怎么打,才能计算出需要多少兵员,然后再说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兵役制度。全募兵制的兵力够吗?如果差得不多,是否可以透过提高待遇、扩大招募?打仗是会死人的,战争机率增加,阵亡机率也增加,志愿役兵多拿点钱绝对应该。如果还不够,外籍佣兵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台湾少子化那么严重,向外招募雇佣兵可以增加兵源。台湾外籍劳工很多,如果待遇好又能获得居留权,或许有吸引力。

如果都不行,就可以讨论义务役要延多久。那可是个大工程,因为兵力超额增加,牵涉到如何配置,以及如何与后备役配合的问题。那需要修改战法,调整防卫计画。如果真要那么干,女生要不要服役或许也该列入议题。服兵役是义务也是权利,女生不用服兵役,对「男女平权」来说,不公平。

至于未来战争要怎么打?这水就很深了。非专业的政客要避免用常识干预,专业的将军则要避免「打上一次的战争」。时代不断进步,愈新的战争愈具启发性。这就是为什么乌克兰战争双方怎么打、如何影响胜负,对台湾很重要的原因。相信宣传而买房子很少不后悔,战争何尝不然?千万不能误信宣传,误读战争教训。还是等乌克兰战争告一段落,有更多完整正确的资讯出现,再进行专业性的讨论吧。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乌克兰 #义务役 #台湾 #战争 #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