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课题,「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政府推动「新南向」政策,但台湾仍然无法摆脱或「脱鉤」两岸经贸。
台湾出口大陆占比高达43%,去年贸易顺差1047亿美元,远超过对全球的654亿,而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这个数字更高达1716亿,这样庞大的国外净需求,对台湾经济成长贡献,不言可喻。此外,根据金管会统计,上市柜公司1635家中,有74%赴大陆投资,累计原始投资金额25288亿新台币,截至去年底,累计匯回投资收益5896亿,折算收益率高达23%,足见无论是贸易或投资,都对台湾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不仅台湾,连美国川普也喊出脱鉤,并呼吁美商回流,但上海美国商会去年9月调查,有八成仍看好大陆,且USTR贸易谈判代表去年10月在美国智库CSIS演说,指出美中无法脱鉤Decoupling,甚至还要Recoupling,因为中国大陆配套产业链完整,基础建设(铁、公、机)等完善,市场规模庞大,另就美中关税战,去年10月底徵询意见,拟豁免549项商品关税,今年3月决定豁免352项,而免税期是去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目的就在降低物价及通膨。
两岸经贸发展过程
就两岸经贸发展过程来看,贸易大约始于1980年,而赴陆投资则约始于1990年,三十多年来,两岸相对的「经济产业结构已产生鉅大的质变」。早年台湾输出轻工业产品,投资则是互补的局面,台商带去资金、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运等,在大陆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遭受外商抵制期间,为大陆带去发展产业的机会,但三十年过去,大陆从「经济特区」及改革开放,为经济带来快速成长,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长,近年才因基础扩大,经济渐渐成熟,改为中速成长。在传统产业方面,产业链完整,技术成熟,并已大量外销,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亦颇有斩获,部分领域已崭露头角,如5G、无人机、供电动车的电池、网路应用、数位经济等等,两岸产业已由「互补」走向「竞合」。犹忆2010年两岸协商ECFA,依协议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开会时,我即呼吁两岸农业应由单纯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则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即使是市场经济的美国,现在也订了「美国竞争法」,对半导体、晶片,编列520亿美元补助。这就涉及产业改革的措施,关于一个国家需否产业政策,中国大陆过去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计画,近年已逐渐放宽为指导性计画,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台湾方面过去有经济建设委员会(经建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委员会(国发会)两者似可扮演沟通平台。
两岸经贸成果
就两岸经贸成果及重要性来看,两岸贸易,台湾始终处于大量顺差,以过去几年来看,2016年出口1123亿美元,占总出口40.1%,2021年是1889亿,占总出口42.3%,「新南向」效果似乎不彰。以近三年对陆贸易顺差来看,分别是738、867、1,047亿美元,去年年增21%,而去年对全球顺差约654亿美元,这样的国外净需求对台湾经济的成长,贡献鉅大。2019年~2021年国外净需求对台湾经济成长率的贡献比例分别为0.19%、2.67%及1.8%,占成长率的6.2%、79.46%、29.45%。
如果就投资面来看,虽然近年大陆投资环境不如以前,诸如人口红利不再、工资大幅上扬、土地价格飞涨、环保要求严格、能耗排碳管制,前往大陆投资的金额有下降趋势,不过规模却逐渐变大,另外中美贸易战有台商外移现象,但工业总会调查,仍有75%尚在大陆,外移东南亚约15%~20%,回台投资者约5%~10%,可是我们从金管会的统计发现,台湾上市柜公司赴大陆投资者约占75%,近三年认列的大陆收益分别为4906、5481及5896亿台币,这些收益当然也回归台湾的股民手中。此外,近年经济部的回台投资专案自2019年至2021年12月底止,据统计已有254家台商投资,10384亿元新台币,而一些中小型台商及台干匯款回家的也不在少数,展现投资效益及资金的回流。
两岸僵局
目前两岸经贸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两岸僵局,自从2016年以后,两岸即缺乏沟通管道,海基会原本三大功能,即协商、交流、服务,前两者已完全中断。关键是在两岸关系的定位,原本九二共识是一个战略性的模糊,双方各有台阶可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21年曾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维持关系与展开合作的可行方法,制定「替代表述」非常困难;AIT前处长包道格2021年9月也说,若不接受九二共识,须提出能处理与大陆关系的务实方法。僵局拖延对台湾并不有利,大陆的快速发展不因两岸僵局而停滞,2017年两岸的GDP,大陆是141436亿美元,台湾是5908亿,差距是20.55倍,而2021年是181022亿比7748亿,倍数是23.36倍,国家的硬实力是展现在经济、军事、科技,而后二者的基础仍在于经济实力,当两岸差距愈来愈大,时间会站在哪一方?可想而知。
两岸如果恢復协商,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儘速完成服贸协议及货贸协议,蔡政府执政六年了,还不敢废除ECFA,这就是因为享受到8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今年RCEP生效,我们也有部分产品列在ECFA之中,所以不受影响。但ECFA终究只涵盖了五百多项产品,占全部八千多项产品的一小部分,因此儘速完成货贸及服贸才是正解,也才便于申请加入CPTPP及RCEP。
台商的新定位
1990年代,台商是大陆外资的重要来源,也是台商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随着大陆2001年加入WTO,开放市场,外资纷纷进入,世界500大企业几乎均有在大陆投资,台商占外资的比例逐年下降,现在仅存2.9%,另一方面因美中贸易战,供应链重组,部分台商外移,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占对外投资比例也降到32%。换言之,台商对大陆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均已下降,若非两岸经贸仍是维繫两岸和平稳定的「重要纽带」,台商所扮演的角色,已无形弱化。
近年来,大陆经济产业结构已重大转型,过去台商依赖的土地取得,低廉劳工已不復存,用地紧张、地价飞涨,人口红利不再,工资上涨;过去发展经济优先,不重环保,如今全民已有环保意识,部分环保法规比台湾还要严格,两岸有一个相似的陋习,「立法从严,执法从宽」,但若认真执法,可逃不掉法律制裁,因此「正派手法经营」,才是正办,也才能赢得大陆官民尊重。此外,近年全球对气候变迁的重视,节能减碳,能耗双控,已成不可避免的课题。再者针对快速化经济发展造成贫富不均现象,陆方近年提出「共同富裕」主张,台商行有余力,也要分担部分责任。总之,今后台商的经营愿景必须是「正派经营、照顾员工、回馈社会、遵循ESG」,才能永续经营。
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政策,台商应从下列方向寻求新定位:
第一、两岸经贸是维繫两岸和平稳定的重要纽带,两岸应努力突破僵局,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
第二、由出口导向,改走跟着大陆官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兼顾外销与内需,并注意「十四五规划」及「新基建」内涵,跟着政策走。
第三、由单纯的制造业,走向制造服务业,多接触客户,了解需求,向下游延伸服务功能。
第四、人口红利不再,工资、物价均上涨,应善用人工智能(AI)及数位转型,俾能升级转型。
第五、大陆高校素质已提升,培育不少高端人才,政府又提出自主研发政策,台商应利用此一情势,做好两岸研发分工。
第六、因应疫情及配合气候变迁减碳要求,台商可朝大健康产业链及环保产业链寻求商机,并注意环保、社会责任、公司治理(ESG)的趋势。
第七、由于大环境的贸易战、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疫情等,对于全球供应链构成严重衝击,台商应考虑将营运总部、财务调度、业务接单设在台湾,研发寻求利基定位,其他产销功能因地制宜,布局短链及在地化,掌握关键零组件及备料,灵活调度,以求永续经营。
总之,两岸经贸基本上是依市场法则运作,虽然结构已由过去的互补走向近年的竞合,但本质上还是互惠互利的,台商可以扩大视野,走向世界,但不能忽视近在毗邻的广大大陆市场,两岸政府似可经由经贸逐渐化解敌意,开诚布公,探讨分工合作,共创经贸荣景。(作者为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