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到楚国,有个渔夫要送些鱼给他,孔子坚不接受。渔夫说:「天气这么热,鱼卖不掉,很快就坏了。如果能送给你这样的君子,那真是太好了。」

不腐余财的人是圣人

后来孔子行了两次大礼,才接受餽赠。弟子们问:「人家把将要丢掉的东西送给你,你为什么要行大礼来接受呢?」

孔子说:「一个人肯施舍,不让自己多余的东西变成废物,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今天接受圣人赏赐,怎能不行大礼呢?」

什么是余财?余财就是多余的财物。

有天,太太跟我说,衣橱里有好几套多年没穿西装,如果不穿了,就送给慈善商店,他们会把卖掉西装的钱作公益慈善之用。

我打开衣橱一看,居然有十几套西装,而且还用洗衣店的塑胶套套住,保存相当得好。天呀!我怎么会有这么多西装挂在衣橱哩,从未闻问,最少有十年之久,真是不可思议。

一套套翻开来看看,都有似曾相识的回忆,试穿一下,几乎都穿不下了,因为都是发福前买的。其中有一、二套,特别具有纪念性,想留下来,看看哪一天减肥成功,或许还可以穿。后来还是决定一套不留,全都送走。减肥谈何容易,老是在等有一天瘦下来,可以再穿上这十几套西装,结果呢?东西多到自己用不上,就是余财,不如分给别人吧!

总有天还会用到?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几乎没有机会再用到,但心中总想着,说不定哪天还会用得着,就留在那里,最后连自己也忘了。我喜欢买书,有些书买回来,几乎没有看过,但总认为有一天会看。这些书也算是余财,就送给图书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或图书室,可以让很多人受益。我大概送了二、三辆小卡车的书给不同的图书馆。消除了余财,也减轻不少自己的罪恶感。

有所私立高中,建了一个图书国际厅,除了有图书馆外,另有展览厅,展出不同国家的文物,目的在使学生能有国际观,心胸开阔,以世界为家。由于国家眾多,加上场地有限,所以每次展出以半年为期,一次只能展出五至十个国家,定期轮换。但各国文物搜集不易,专程赴国外採购,费用太庞大。

该校乃号召家长及社会各界捐赠各国文物,结果大出意料,不但捐赠踊跃,品质也不差。因为很多捐赠品是早年出国观光买的纪念品,久了,失去兴趣,成为余财,藏之无味,弃之可惜。现有学校用之展览,激励学生,所以家长都很愿意贡献出来。

名画古董捐博物馆

衣服、书籍、小纪念品等余财,捐出来不算困难,很多人都办得到,但是要捐出很值钱的财物,就不是那么容易。几年前,我到国立歷史博物馆参观,馆长告诉我,监察院有幅张大千的名画,曾经商借来展览过。后来我们决定将该画捐给国立歷史博物馆,捐赠日期订为某周三,周一上班时看到媒体报导,称我们打算捐的画价值约新台币5亿元,我吓了一大跳。俗语说,财不露白,有心人若这两天来将画偷走,那怎么得了?临时决定将捐画日期提前到周一,也就是当天下午。画送到国立歷史博物馆,就不怕被偷,因为他们的安全措施比我们强多了。

很多人一生花大钱买骨董、名画,最后如留给子孙,多不得善终,但捐给国家博物馆,则是长久保存古物绝佳之道。

我们把张大千的画作捐给歷史博物馆,馆方后来制作了一幅精美的复制品给监察院;真迹则在歷史博物馆展览,供眾人欣赏,真是美事一桩。

(作者为前监察院院长、天使居创办人,本文作者授权中时新闻网与台湾醒报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余财 #监察院 #张大千 #西装 #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