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将台湾的旅游警示升至第二级「不建议前往」,看在台湾人民眼中是五味杂陈。欧美国家逐渐回復正常生活,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新冠疫情爆发后,已开发国家的出生人口在2020年底急剧下滑,但在2021的下半年开始反弹,对比之下台湾的生育率则好似自由落体,继续跌破下限。
疫情对婴幼儿深具威胁
民进党执政后,出生人数每况愈下,马政府最后一年(2016)还有20.8万,到了2020年是16.5万,2021年受疫情衝击,只剩15.4万。若以30年当作一个世代,则未来将是2021年出生的15.4万人口,去抚养1991年出生的32.2万人,台湾的人口结构已然趋于崩坏。
行政院长苏贞昌说2021年是台湾「11年来经济成长率最旺」的一年,其实是台湾人对未来最悲观,年轻夫妻最不敢生育的一年。今年的数字没有好转,第1季出生人口3万5542人,换算成全年出生数只有14.2万人,再创新低;考量到去年5月疫情爆发对生育率的影响,是从今年3月开始显现,就连14.2万这个数字,都还是「很乐观」的估计。疫情让2021年的出生人数减少1万1429人,远远超过确诊死亡人数,可见「少子化」才是疫情对台湾真正的、根本的、长期的伤害,却是政府忽略的一块。因为少子化是「未来的问题」,对于只关注「下一次选举」的民进党政府来说,不会是当务之急。
现在单日确诊人数已突破4万,但确诊数越高,隔离机制越松。卫福部长陈时中日前表示,若确诊比例达到15%,那就「到处都是染过疫的人」,社会对染疫者就不这么敏感,「严重度也降低了」,这话让人不敢苟同。Omicron虽说轻症比例高,对高龄者与婴幼儿仍具威胁,香港学者指出儿童感染Omicron BA.2变种病毒死亡率是流感的7倍,不能用「大号流感」一语带过。
欧美很早就开始佛系防疫,民眾经歷疫情初期的大风大浪,大多数人都有抗体,才能对现在的Omicron见怪不怪。而台湾在防疫初期的顺遂,既让执政者有了自满心态,也对社会心理产生制约,现在要催眠民眾「每天4万多例的确诊人数不严重」,没有那么容易。
再加上当前疫情乱象,快筛、疫苗、病床、医护等医疗资源捉襟见肘,6岁以下儿童对于新冠肺炎还是处在无疫苗、无药物的状态,很难想像谁会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因此几乎可以预见,台湾少子化的困境在今、明年还会继续恶化,要改变这样的趋势,有赖政府从心态到作为,都真正作「准父母」们的后盾;否则「每年14万出生人口」的情况持续下去,台湾将是一座没有未来的岛屿,不用外力侵扰,自己就撑不下去了,还谈什么「抗中保台」?
防疫政策充满不确定性
生育是对未来希望的投射,政府首先必须让人民知道「疫情不会好转」,来消除准父母们的等待心理;然后在「疫情不会好转」的认知中,让人民对台湾有希望,对下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希望。这样的心理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疫情不是政府让年轻夫妻没有安全感的藉口,现在人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更多是来自于政府政策的粗糙;像陈时中说「年轻人轻症比例高,别过度担心(教召)」,爸爸们听到后心里凉了一半;自己染疫可以不担心,回到家传染给孩子,怎能不担心?对因教召确诊的爸爸们,国军的应对也只是「立刻解召」,切割处理,后续的一切麻烦都要年轻夫妇自己想办法。
而疫情海啸下的儿童医疗资源,也实在是不足。中和2岁男童染疫死亡,桃园小姊妹染疫休克却苦无病床,林口长庚6月大婴儿高烧在急诊室等了1个多小时最后不治,这些儿童遇到的医疗困境,让父母、准父母们担忧,也自然对迎接新生命怯步。
凡此种种,都是明明可以改善而政府却轻忽的,但只要执政者决策没有选举考量、施政没有私心,没有理由不能做得更好。人在公门好修行,拥有公权力者有更多造福人群也为自己积德的机会。2022年的出生人数虽已注定,但只要政府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还是能够改变台湾的未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