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防安全研究院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眾即使在俄乌战争的阴影下,自我防卫的意识仍然很高。其中针对「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台,请问您愿不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这个问题,去年9月的访问中,有75%民眾愿意为台湾而战。而在今年3月的调查中,比例并未明显下降,仍有73%愿为台湾而战。这个比例和过去几年来,台湾民主基金会所公布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虽然该基金会採用的问卷题型与国防院略有不同,是以「台湾独立」或以「中国武统」为前提下,探询民眾的作战意愿。但即使是这种条件式问法,台湾民眾愿意作战的比例也多半都在七成以上,有时甚至超过八成(譬如2020年面对武统的作战意愿)。

许多评论者认为,上述不论是国防院或是基金会的调查,都是透过封闭式的问卷题型(即愿不愿意作战),来探询民眾面对战争时的反应,其结果可能高估了台湾民眾对中国大陆的作战意愿。事实上,若与同样为政大选研中心执行的「台湾国家安全调查」(TNSS)结果相比较,差异的确不小。但要注意的是,TNSS使用的是开放题型,即在询问受访者后,不提供任何选项,且题目不包括任何前提。该问卷的题目很简单,只单纯询问受访者:「如果台湾与大陆发生战争,请问您会採取什么样的行动?」以2020年10月的TNSS资料为例,愿意作战的积极回应,包括「从军」、「抵抗」、及「保卫国家」等加起来,大约只有23.3%,就算加上较为消极、即回答「支持政府决定」者,加起来也不过33.5%。换言之,从TNSS的资料来看,2020年时顶多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民眾,愿意在两岸发生战争时,为保卫台湾而战。这和上述封闭式问卷题型,直接询问受访者愿不愿意作战,所得到的结论显然有很大差异(譬如同年度民主基金会的调查当中,分别有七成八愿意「为追求独立而战」,及八成六愿意「为抵抗武统而战」)。笔者认为,这样的差异主要肇因于两个可能的测量因素:

第一、 封闭式题型与开放式题型的差异。前者因为有选项指引(即愿不愿意),因此较容易回答,后者在没有选项指引下,要民眾在听到问题时立即回应,其实并不容易。不过,也正是因为不容易,TNSS调查当中,立即提供「从军」、「抵抗」、及「保卫国家」等积极回应的民眾,肯定是真的很铁杆,愿意为台湾而战的民眾。提供其他回应的民眾,除了少数回答「投降」、「逃跑」、「支持中国大陆」、或「去中国大陆」等(相加起来约15%)以外,不见得不愿意作战,只是态度上并不积极。事实上,TNSS的开放式题目有23.6%的民眾无反应,即没有提供任何答案,显示利用开放式题型来询问民眾的作战意愿,对于民眾来说,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第二、 为「保卫台湾」而战所产生的差异。国防院及基金会的调查,都是询问受访者愿不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而保卫台湾显然具有神圣的使命感。TNSS的调查则不直接以保卫台湾做为引子询问行动的意愿,较不会发生所谓「社会期望」(social desirability)的问题。

总之,由于这两个测量上的因素,笔者认为,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问卷题目,都分别有优势,但也各有限制。封闭式的题目,不论有无设定前提,在直接以「保卫台湾」做为引子询问作战意愿的情况下,很难跳脱文字引导及社会期望的干扰。于是,会说不愿意作战的民眾,肯定是真的不愿意上战场的。至于回答愿意作战者,其意愿很可能掺杂了许多因为问卷题目设计所造成的杂讯。相对地,TNSS的开放式题目,由于提供较少的资讯,民眾不容易瞭解题目的情境,能够具体回答的难度很高。于是,如果受访者还会直接回答「从军」、「抵抗」、或「保卫国家」等,相信是真诚愿意为保卫台湾而上战场的民眾。换言之,前者具体抓到的民意,反而是那些在引导下还「敢」回答不愿意,即真心不愿意上战场的,依目前的数据看来,这群民眾大约占全体民眾的四分之一;后者则是具体抓到不论如何都会愿意上战场的铁杆鹰派,大概也是四分之一。至于另外约五成民眾,就较可能随着不同情境、条件、或时机,转换其作战意愿。总之,封闭式题目因为较具引导性,的确较可能基于社会预期的因素,高估了民眾的作战意愿,但开放式题目则因资讯太少,让民眾不容易做出判断,于是较可能低估了民眾的作战意愿。事实上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求受访者对于未来或未发生过的事情表达态度或意愿,本来就很困难,为此所设计的测量题目,其效度往往要打些折扣,而这样的顾虑势必出现在测量民眾作战意愿上。也因此,当我们在解读相关问卷调查的数据时,上述的限制不可不察。(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研究员暨政治学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民眾 #作战 #意愿 #题目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