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潮学校的管理十分严格,一到台湾就先展开大肌肉运动,进行严格的身体锻炼,之后则是战技和军事学术的训练。
胡琏兵团投注了相当大的心力在培养这一批学生,举例而言,罗添福的怒潮同学黄炳麟曾说过,每个学生的打靶射击训练都至少要打上1千发,他更曾亲眼目睹教官弯腰从胯下反身打靶正中目标。而在此之外,怒潮学校也重视培养学生成为战地政务或政治作战的中间干部,更经常邀请名家前来新埔演讲,讲者包括陈立夫、任卓宣、黄季陆、谷正纲、王升等等。
怒潮学生每天上午都要在新埔镇的路上晨跑,这带给新埔镇民相当鲜明的记忆。每个星期一举行全校朝会,第三大队和后来的第一大队都要从关西石光国校步行来新埔出席。前半年的生活环境不好,一切都还在适应,因此学生们多数感到非常辛苦。
对罗添福而言,新埔熟悉的客家话,是他寄托乡愁的所在,而学校里的客家学生,特别受到新埔镇民的欢迎,这让他感觉新埔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了。过完年,第一大队在新埔住了6个月之后,便跟第三大队调换,住到关西石光国校去。
新埔国校校门口对面,全都是稻田,石岗仔一带更是。民国38年秋天,正好遇上丰收的时节,柯远芬校长便拿出在庵埠使过的亲民招数,发起5日助割运动,由校部政训处主动协调新埔镇公所办理,将学生编组成125个小队,从新埔枋寮到关西石岗仔,分赴各个村里,在高唱「农家忙,齐来帮,你割禾,我收秧」这一首由政治教官王蕴填词、音乐教官许建章谱曲而特别制作的〈助割舞曲〉歌声中,下田帮忙当地农民收割。
学校派有炊事人员,在田间为学生烧茶煮饭,并下令学生绝对不能接受民眾任何招待和报酬。怒潮学生绝大部分出身农家,于助割并不陌生,加以同学们带着游戏和郊游的心情,因而工作效率奇佳,助割结束后,学校又举办军民同乐晚会,赢得当地农民极大的好感与讚许。此后军民关系大为拉近,怒潮学生们的生活才渐渐地好转和感到轻松。
怒潮学生在新埔曾经是有名的一道风景,当时军纪严明、守本分、听话、不扰民,兼以年轻帅气、允文允武、知识和文化程度高,民间的印象颇佳。
在助割之前,怒潮学生整整半年没有外出而都留在部队里,基本上没有甚么叫做假期,也不知道甚么是假期,在所谓的休假日里,几乎都是在利用时间到怒潮亭边的凤山溪里洗澡兼洗衣服和留在营房修补衣服,慢慢地,学校让学生休假日外出,有学生会讲客家话的,就有客家乡亲请求帮其子弟补习功课。
罗添福说道,新埔老百姓对他们,就像对他们自己的小孩一样,而怒潮学生们对他们也像对自己的父母亲一样。例如,冬天时很冷,学生就利用休假时一星期外出一次或二次花一元或五毛钱买桶热水到民家里洗澡,这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享受了。很多阿婆会问:「你今年几岁呀?要不要留下来当我乾儿子啊?」即使你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会跟你讲话、聊天,因为怒潮学生里很多如同罗添福是客家人,新埔的客家长辈对这些外省流亡学生很和气,也很亲切,知道他们离乡背井从大陆来到台湾,所以就像在照顾大家族里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怒潮的学生们。
怒潮师生在军民同乐游艺会上的话剧、平剧和民谣、流行音乐和军乐的演出,也都为新埔当地客家戏和客家山歌仔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甚至主祀三山国王的广和宫轿班团也都命名为「怒潮」,以国军的威仪和勇武寓意轿班护卫神驾的忠诚虔敬。
一年后,怒潮学校要移往金门县金山乡金水村时,新埔当地许多人还希望怒潮学生能留下来,这就足以证明怒潮学生在新埔人的印象里是好学生。
(作者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暨国立金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台湾独家传媒智库执行长)
【未完待续,曾建元专栏每周五刊出】
访问:曾建元、胡敏越、蔡志坚、蔡芬芳、张筱婷、骆长毅、吴靖媛
纪录:张筱婷
◎史话欢迎读者投稿,针对两岸关注之歷史事实或人物撰文,体例不限,举凡传记、论文、散文、书信、日记,抚今追昔之访谈纪录或自述回忆等。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主旨注明「史话投稿」,请附姓名与专业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对来稿有删修权,文章仅刊载于中时电子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