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军事载台的高龄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国外不少军用飞机及舰船,也都有很高的使用年限,例如:B-52战略轰炸机、A-10密接支援攻击机等。但这都是属于特殊专业领域的军事载台,一般通用载台还是有其使用年龄上限。

美国及英国的海军水面作战舰艇,一般都使用25至30年,在15年左右进行一次期中战斗系统性能提升。我们AT-3教练机已接近使用40年,确实是应该考量予以汰换。以色列所使用的传统军事装备,汰换速度快,从单兵个人装备到各类型作战载台及精准武器,都远超过其对手,至少一代以上。且将此一策略列为其维持国家安全吓阻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其它两项为拥有核打击能力及与美国之战略同盟。

国军官僚体系,因为过于保守,原则上,只要上级不指示就不是工作重点,不鼓励创新,又欠缺前瞻性想法。另由于眼光短浅,有关十年建军构想及五年兵力整建计画,亦未经过严格审视。除了空军的教练机外,目前海军主要作战载台的使用年龄:海狮级潜舰接近 80年、海龙级潜舰 35年、基隆级驱逐舰40年、成功级巡防舰也将近25年,但其战斗系统也是80年代中期的设计。

我们的舰船载台,役龄都是大超限,甚至有「白象舰队」称号。尤其是海狮及海豹两艘潜舰,与其同型之美国潜舰,在40多年前即已除役,靠泊于博物馆,供游客参观。目前这两艘舰毫无战力及训练能量,且出海周期有限,却仍然列入战斗序列,简直匪夷所思。

外购及自制是汰换载台的来源,宜依照我们自身之国防科技策略及能量,有所取舍。但是无论採取何种方法,都需要沟通。外购需要让供需双方了解需求,建立共识,针对可能面临的威胁,决定採购品项的取舍。自制方面也需要内部沟通,能快速建立专案的评估机制及建案时程。

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国外引进现代化的各式载台及高精确度武器,确有不少难度。从美国军售管道获得之装备,大都是该系统已经快要进入停产阶段,才会考量列入军售清单。即使美国售予现役军事装备,也会将部分关键设备或单元,予以清除、重整或更换採购取代品项。

以成功级巡防舰为例,当建造开始,採购清单就未列入数位链路、卫星通信终端及拖曳式被动阵列,所以导致战斗系统的软体要花一笔预算,去清理这些原有的软体功能。然而,若干年后,又要花另一笔预算,再将原数位链路等相关软体恢復至战斗系统。从这即可清楚的看出,美国算计其国家利益,已达斤斤计较地步。并不是就台湾整体防卫及系统整合的角度,售予载台完整战力。

在台湾关系法中,有注明要提供台湾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宜由就台海情况发展,就我们的防卫能力为核心,建立买卖双方的共识,再行选择载台系统而不是只由卖方任意决定系统的功能。没有数位链路,就不能建立网状化作战,没有资讯的快速分享,所谓战场管理,只是虚构的口号。

另一方面国内亦欠缺各单位间之沟通,国军建案流程复杂,要经过军政、军令及军备三体系审查。对任一採购案,从作战需求、系统分析及投资纲要计画等三个阶段的审核,就已经是相当复杂,且耗时及耗力的作业流程。一般由下而上启动的购案,相当难列入预算编列。除非在某高阶层级的指示下,那么建案就会加速,因为已经决定要进行採购,所有程序只是形式而已。

此一结果一方面导致国防採购偏向主要大型装备及高预算经费之品项 (如:爱国者防空系统、M1A2主力战车、潜舰、高教机等建案),因为快速地建案,以致计划作为过程中,审查之机制,近乎虚设。

另一方面,建案时程长,又欠缺弹性,不能适时引入新创的科技,导致接装后,第一线人员无法藉由技术优势,有效执行任务。由于决策未经细密专业分析及辩论,不仅影响建军备战的一致性,甚至对载台之选项,意见分歧,南辕北辙,最后导致建案延误,而部队始终沉浸在歷史的復古中,使用过时之舰机载台,没有能量优势,何来吓阻止战之力道?

(作者为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台湾代表 )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载台 #建案 #美国 #装备 #汰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