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6月10日中共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发文,宣称已多次从台湾输陆的石斑鱼中检出孔雀石绿、结晶紫等禁用药物,故决定从13日起暂停受理台石斑鱼输陆,此将重创台养殖渔业。这是继2021年大陆禁止台凤梨、释迦及莲雾因病虫害暂停输陆后,再次列入石斑鱼。大陆对台农渔产品採用贸易禁运制裁方式,已产生「连锁效应」。表面上,农渔产品贸易禁运是农业检疫、用药等技术性问题;但实质上,两岸缺乏对话与协商,恐有政治因素阻碍两岸农渔业交流与合作。

对此,民进党政府批评中共已多次不符合国际惯例,片面禁止台湾农产品输陆。农委会主委陈吉仲甚至宣称,大陆「违反国际规范相当清楚」,将透过双方协议平台提供科学证据,要求取消禁令,若无正面回应,不排除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申诉。事实上,中共海关总署早在2021年12月30日已通报台,厦门海关从台输陆的活石斑鱼中检出禁药。先前无预警禁止台凤梨、释迦及莲雾等输陆,而水产则属于「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项目,此牵动台农渔业者敏感政治神经。

首先,自民进党执政后,大陆当局对台政策单边行动增多。相对凤梨、释迦、莲雾无预警禁运,此次石斑鱼在半年前已露出警讯。观察中共对台政策的单边行动,有持续扩大领域及力度趋向。儘管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表示「事实上完全不存在什么、杀鸡儆猴的问题的意思,大陆方面发布关于加强台湾地区,输大陆活鱼检验检疫的警示通报,是合理正当的举措。」这项「合理正当」举措,在民进党政府解读却是「基于政治目的的贸易制裁」。显然,禁运台农渔产品输陆,已陷入「纯粹检疫」标准与「政治因素」介入之争论。

大陆当局指出,这是「正常的水生动物安全卫生管理问题」;但民进党当局却「不考虑渔民切身利益,不切实际履行监管责任,不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是「借机进行政治操弄,把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泛政治化,把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复杂化」民、共主政下两岸执政当局原本欠缺政治互信,石斑鱼事件陷入「健康安全」及「贸易制裁」之争论,再度恶化两岸关系。

其次,中共单边行动增多,源自台跳脱「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敌意如螺旋般上升,民进党政府採取「抗中保台」路线,加入美国倡议「印太战略」,加大陆方採取单边行动之力度。自2019年始习近平倡议民主协商「两制台湾方案」,蔡英文总统则推动「抗中保台」路线,从提出「九二共识」之备选方案,如「九二歷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并未为陆方所接受;后公开否然「九二共识」存在,标籤化「九二共识」是「一国两制」。

尤其甚至是提出「对岸邻国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更是悖离维持现状承诺及极具挑衅性。这强化中共对台政策「反独促统」力度,对台军事外交领域展现「硬更硬」压制威胁。同时,採取单边行动措施,产生「骨牌效应」或「寒蝉效应」、「连锁效应」,达到「杀鸡儆猴」目的。

復次,中共当局已改变对民进党传统执政县市之怀柔政策。面对即将而来2022年台湾地方选举与2024年总统大选将至,禁止石斑鱼输陆,藉此产生「寒蝉效应」改变台湾民眾「反中」认知。目前全台石斑鱼产量出口比重主要集中于大陆,陆任何限制都会重伤台石斑鱼出口。中共对台已改变「向南移、向下沈」,「三中一青」、「一代一线」政策,不再对民进党执政县市农民及渔民进行拉拢及怀柔。例如拒绝参与先前民进党执政的高雄市举办「港湾城市论坛」、取消台中市举办东亚运动会举办权、禁止绿营执政城市交流及限制绿营执政县市首长访陆。

台湾近年来被禁止输陆农渔产品,包括凤梨、释迦、莲雾及石斑鱼,主要产地在南部且为绿色执政县市;儘管亦波及蓝营执政县市台东释迦,石斑鱼养殖业主要集中在民进党执政屏东县。当陆方宣称并非採取「政治干扰」因素对台实施贸易制裁选,影响区域涵盖蓝绿执政区域,几乎无一幸免。2021年台输陆的石斑活鱼,占整体出口92%,大陆几乎是台外销主要消费地。大陆石斑鱼产量本身即可自足及出口,输入台石斑鱼固然有照顾台渔民利益考量;但也有其农业统战思维,即在台内部创造与陆利益关联潜在支持团体。

最后,两岸农渔业竞争加剧,相关执法有其难度。依「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规范409项禁止赴大陆投资,其中就包含凤梨为禁止赴陆投资,然凤梨也被技术转移移植大陆。此外,石斑鱼养殖技术、人才也转移至陆。儘管有上述审查原则,但因台湾属于小农制,若有心人士试图携带品种闯关或是走私等,实不易防范。且因裁罚需要非常强而有力的证据,难以单凭一个网站或资料即处理,目前为止尚无因违反409项禁止赴大陆投资项目开罚的案例。

台湾目前虽订有《植物品种与种苗法》,但难以如科技业般防堵高科技人才遭陆挖角,加上很多大陆农企业者或官方组织的团体等,动辄以「顾问」名义邀请台湾农渔业技术人才西进,也由于「顾问」头衔模糊不清,且陆方未必会披露何人担任顾问或为实际经营者,故追查有事实上的困难。依现今的农作及渔作技术来说,品种和技术会相互绑定,针对品种特性建立适合的管理方法,若技术由农渔民外流到大陆栽种及养殖,品种也被携带转移,此或将强化大陆农渔业相对于台湾之竞争优势。

总结而论,两岸当局在欠缺政治共识前提下,民进党当局难以透过「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进行对话磋商,无法进行两岸同步受理植物品种权、鱼品种权优先权主张,致台农渔新品种新研发成果在大陆难以获得保障。近年来大陆政府继宣布禁止凤梨输入后,后宣布释迦及莲雾禁令,现又禁止石斑鱼输陆,此已产生「连锁效应」,民眾恐有预期心理担心未来何种农渔产品可能被禁。

同时,这也引发台湾社会对大陆对台农业发展人才、技术及资金吸纳之关注。从2018年中共祭出的「对台31项」、「对台26条」、「福建225项清单」,到「农林22条清单」,加大吸引台湾人才、技术及资金之力度。大陆禁止台湾凤梨、释迦及莲雾、石斑鱼输入,其实前述水果及鱼类已有许多台农渔及台企业赴陆耕种、饲养及生产经营。当整个技术被转移后,陆方往往採取增资方式稀释台资金比重,降低台农渔企业资金、技术作用及影响。此时,也因农渔民个体户不易至陆投资发展,而是整套及产业链皆已转移至陆。最终形成台农渔至陆发展,但却与台相似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局面。

(作者为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本文同步刊载于「观策站」: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媒体集团立场※

#石斑鱼 #大陆 #输陆 #技术 #凤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