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衝突是世界新格局形成的分水岭,标志着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霸权已经没落,美中为主导的两超格局已经形成。美国对华政策仍缺乏可持续性,作为被动一方的中国对美政策仍是保守应对。中国并没有引领世界的意愿,但是,中美共管太平洋将是不争的事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会把重心放在亚洲。

(一)从G2(两国集团)到G2(两超格局)

G2(两国集团)是指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一个非正式特殊关系,这个概念是着名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于2005年首次提出的,美国卡特时期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是此提议的倡导者,21世纪初双方对此还进行了五次中美战略对话。2008年欧巴马上任后以此术语作为美中关系的中心,并将对话改名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奥胡主政期间曾展开过八轮对话,讨论包括双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与经济议题。川普上台后在2018年发动中美贸易战,之后发展为相互批判为主轴,两国集团概念就此被消失。拜登执政后,2021年3月美中高层也曾举行过战略对话,事以愿为,阿拉斯加会谈演变成一场美中互呛的公开发布会。

美国自1894年国力达到世界第一,至今曾经整趴下5个竞争对手(老二),1895年逼迫英国彻底退出拉美,然后德国,日本,欧盟和苏联都纷纷败下阵来。过去30年,中美从「通过接触改变对方(engagement)」到「整体上的战略竞争者」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确定性:那就是美国的精英层不能接受中国的崛起,也没有把中国崛起当作合作的机会而是挑战。对于G2两国集团的提议(儘管合作性质多一点),中国从未主动应允过,因为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喜欢强出头的国家。不同的是,俄乌衝突之后的形成的G2(两超格局)对抗性更强。不过中国至今仍未对被成为两超格局中的一员做好准备。

(二)北约的前世今生

北约(NATO)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正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的,其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成立之初仅有美英法等12个成员国,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战略同盟,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北约让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超级大国领先地位的标志。北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1949年8月,此条约经各国陆续批准后开始生效。

北约本来的使命是对付以苏联为首的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随着苏联在1991年解体,苏联引领的华沙组织也已经解散,北约的歷史使命已经完成了。然而,北约为了续命,不惜继续在欧洲内外「树立敌人」,纵观歷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破坏者: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的情况下,介入科索沃战争,开始对南斯拉夫进行为期78天的无差别空袭;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1999年 5月7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名中方人员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

⦁阿富汗战争:2003年8月,北约进入阿富汗,开始了欧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动;

⦁利比亚战争:2011年3月27日,北约全面接管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俄乌衝突:怂恿乌克兰加入北约,导致俄罗斯採取「特别军事行动」,北约口头上说不介入,却一直在背后支持,俄罗斯4月从表示,在俄军俘虏的人员里有北约国家的军人。

截止到2022年7月,北约成员已经增加到32个,包括刚刚批准加入的芬兰和瑞典,这标志着北约已经北欧化。这个举动吓唬不了俄罗斯,在普丁看来,乌克兰的问题是家务事,取得黑海的出海口对俄罗斯至关重要;而芬兰和瑞典是外人。常规武器已经对俄无效,俄罗斯是个核大国,可以对芬兰和瑞典随时进行核威慑,如果普丁觉得俄罗斯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三)美中阵营

美国是同盟体系的大玩家,整个西方国家「在价值观趋同」的召唤下,大多成为美国的盟友。虽然在川普时期,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做法导致盟友对美国的向心力减弱,但拜登一直致力于修復这种裂痕。拜登上台后多次表示,美国不会同中国打新冷战,但美中对抗早已经台面化。而且拜登上任后多次出访欧洲,也曾到访过日韩,即便他已经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却没有去拜访中国,可见拜登对中国的戒心有多重,又有多担心共和党说他小话,可惜他忘了,不管他对中国做什么,共和党对他都不会满意的。

美国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治理模式会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从而衝击美国在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威胁其霸权地位。目前,美国的总体实力仍强于中国,加上盟友加持,表面上看,美国是占上风的,然而,美国走向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迴光返照的北约

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如期成了美国带领弟兄们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大会,会后发布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被外界定义为「震撼弹」,文件把俄罗斯定为北约的「最大且直接的威胁」,中国首次被列入且被认为「挑战北约的安全、利益和价值观」,「对欧洲-大西洋构成系统性挑战」。这意味着,接下来北约首先还是想办法要解决掉俄罗斯;在削弱俄罗斯后,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中国。

难道中国会真的成为欧洲安全和利益的挑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的分歧,更没有直接的战略矛盾,反而存在大量的共同利益。可见北约如此表述,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个政治交换,那就是:美国把对付俄罗斯这个敌人作为筹码,换取了欧盟支持其反华。说白一点就是:美国的首要敌人是中国,欧盟的首要敌人是俄罗斯,双方通过沟通(妥协),于是达成了以上「共识」。很显然,这份文件沿袭了美西方一贯的会议加声明的模式,但是共识在操作上难度很大,因为其内在逻辑是:美国必须帮欧洲解决俄罗斯这个威胁,然后,欧洲才会帮助美国对付中国。

然而,欧洲的难民危机持续恶化,加上俄乌衝突导致的欧洲能源紧张,已经让欧洲国家不堪重负。乌克兰在军事上战胜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美国在经济上的制裁对俄罗斯的打击不是致命的,美国物理上无法消灭俄罗斯。难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要出面打圆场,说400年来,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吁西方不要过度打击俄罗斯,否则后果严重。

这次北约峰会还邀请日韩澳新四国代表出席,显示了北约在美国的鼓吹下意图全球化,已将触角延伸到印太地区,亚洲国家并不在意澳新又加入了哪个美国的组织,美国要衡量一下,吃惯了汉堡的北约能吃得下日本的寿司和韩国的泡菜吗?如果北约在亚洲生事,落得驻军最终被赶出日韩的结果,这样做是否值得?北约亚太化的目的首先是军事恫吓,但是和中国打一场热战不是首选。北约眼见着台湾这张牌快打不下去了,发展日韩作为替代在中国周边挑事噁心中国,通过日韩对中国搞网路舆论战将是首要任务。

如果美国认为这个曾被法国总统马克宏批评为「脑死」的北约,在莫斯科轰炸乌克兰的战火中又復活了,那只能证明美国战略界的人才已经断代了。古希腊有句谚语:「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北约不抓紧时间重组改革,那么这次復活仅仅是迴光返照而已。

⦁ 美国三把火烧了自己的营地

拜登上台后没有拿出魄力破除共和党魔咒,在政策上「特规拜随」让人大跌眼镜,美国正在经歷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日用品价格上涨,使得收入不高的中下层民眾受到很大衝击。日用品的主要出口国是中国,今年美国的「独立日」很多民眾买不到中国生产的烟花来庆祝,让人很沮丧。事实上,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使美国公司损失超过1.7万亿美元,美国家庭每年开支增加1300美元。除了通膨,拜登政府上任三把火还烧了自己的营地:

1.把俄罗斯踢出SWIFT结算系统:美国对俄罗斯发起的制裁已经高达8000多项,其中包括「金融核弹级制裁」,把俄罗斯踢出美元结算系统。继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国家没人敢明说不用美元进行石油交易。拜登的一纸政令,帮了那些一直想去美国化但又不敢採取行动的国家的忙,比如说沙特和伊朗等,于是乎,不用美元结算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了,这对美元霸权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2.扣押俄罗斯海外资产丧失了国际信誉:如果在战争期间,美国扣押俄罗斯的国家资产作为报復,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借口。美西方这次升级制裁,扣押了俄公民的私人财产且冻结了俄罗斯的外匯储备,这让很多富豪犹如惊弓之鸟,不敢再把资产放在美国,也让很多国家开始考虑减少美元作为外匯储备,连美国盟友日本近期都一直在抛售美国国债。

3.暂停对俄罗斯航空公司零部件、维修和技术支援:美国波音公司把用于民航的服务也暂停了,这给很多国家提了个醒,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客户,果断地放弃了波音,购买了空客292架飞机金额高达300多亿美元。中国作为单一市场的最大客户,这次放弃採购波音将给更多国家带来示范效应,美国民航工业因此遭受的打击后果难以估量。

⦁中俄关系很难被离间

中俄在歷史上有长达百年的歷史恩怨,这也是为什么在俄乌衝突爆发时,舆论战场在中国发酵的原因。中国是根据歷史的经纬,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处理中俄关系。如果完全站在俄罗斯一方,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也会引起周边国家的猜忌,客观上加剧与欧盟的对立。如果按照美西方的意图反对俄罗斯,那就拆解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了美国的心愿。

中俄战略上互为依托,属于事实上的同一个阵营,俄罗斯没有能力全面与美国抗衡,但是绝对有能力支持他国对付第三方,中俄靠近也是被美国逼迫出来的。中国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要中俄不断深化双边合作,双边关系就很难被离间,搁置了将近20年的中吉铁路即将开建,就是中俄放下心结展开合作的例证。

⦁亚洲和其他中间派的选择

亚洲国家中日韩是非完全主权独立的国家,均有美军驻扎。日本因为国内经济恶化,急需对外强硬缓解压力,岸田文雄不断地向美国表忠心,意图重新武装自己实现国家正常化,美国很明白日本的心思,对日本肯定会继续敷衍。韩国如果部署萨德,中国一定会在朝鲜部署反导系统,并给朝鲜供应不限量的导弹。如果美国希望继续做一个隐形的亚洲国家,在不以发动战争为目的前提下与中国和平相处是可以实现的。如果美国孤注一掷,中国也在时刻备战。

东盟国家里没有中间派(地带),儘管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已经明确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就是没有表态的表态,美国如果还没有看懂,那可以继续再看一看。印度肯定是个不和谐因素,但是如果美国认定印度可以被拉拢,最终也会很失望。中国在非洲的一带一路推进已经卓有成效,中国对非洲的要求没有政治性,仅限于经济和商贸的合作,非洲国家不管哪个政党上台,都要发展民生,只要他们在联合国架构内能够支持中国的主张,这已经足够了。而对欧洲,中国还是会选择争取扩大合作、扩大共同利益,而非推动对立。

(四)中国未来的重心仍在亚洲

中方外长在6月初访问了南太平洋8个岛国,希望加强与这些岛国的渔业和安全合作。这些岛国位于第二岛链,美西方把这次访问理解为中国势力的扩张。不管美西方怎么想,如果想继续把中国封死在第一岛链内是不切实际的,中国能衝突第一岛链是没有毫无疑问的。美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将来一定中美共管太平洋。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有在全球扩张的野心,中国未来的重心仍在亚洲,这其中包括收回台湾。

金砖五国第14次会议6月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会议一致同意金砖扩员,伊朗和阿根廷已经递交了申请。伊朗能源储量巨大,军事威胁能够覆盖到整个欧盟,同时控制霍尔木兹海峡,对全球能源供应影响力极大。阿根廷是拉美重要经济体,一直想收回被英国控制的马岛,若得到中俄支持,可以牵制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胡言乱语。2006年金砖成立时的宗旨是要构建伙伴关系,金砖五国会继续扩员,但是合作领域会都是非军事的。

上合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目的是加强成员间合作,确保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因为其运行机制中包括国防部长会议,因此这个组织除了政治经济,也担负反恐的职能。上合组织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相信这个组织未来会继续扩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已是成员国,区域安全将从中亚拓展到更广泛的亚洲地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亚太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覆盖世界近1/2的人口和近1/3的贸易量,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自贸区。进入7月,RCEP落地生效已满半年。半年来,在地缘政治衝突加剧、国际经贸规则遭受挑战及新冠肺炎疫情局部散发的背景下,RCEP凸显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正是这种区域合作,让中国周边的国家都享受到了中国发展的红利。反观美国,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不是政治动盪就是经济贫困,难怪美国在洛杉矶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美洲峰会开得非常不顺利,先是墨西哥总统明确表态不参加,后有古巴、委内瑞拉各自打算召开「真正的美洲国家峰会」。

中国有句古话:「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和亚洲国家已经共处了上千年,未来还要继续相处下去。清朝的嘉庆年间,世界已经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嘉庆帝却凡事都遵循前例,故步自封,不敢创新,不愿意改革,导致错失良机,拜登总统明明有着40多年的从政经验,但是却表现地很像嘉庆帝。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被殖民百年的痛苦记忆,所以,绝不会去奴役其他国家。美国如果不能理解中国文明不间断的歷史和现实,就永远学不会和中国相处。

中美未来可以在军事和科技领域有序竞争,但是在网络安全,全球变暖等议题上可以採取务实合作。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目前中美之间的衝突主要是美国主导的,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刻,期待美国拜登总统和其政府能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改变与中国相处的方式,切实给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创造一个机会。 (作者为华盛顿大学独立学者)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美国 #中国 #北约 #俄罗斯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