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元首于7月28日举行了拜登总统上任以来第5次视讯会议。从双方会后官方新闻稿对于会晤的各自解读,从美中战略格局及台海关系等方面,甚有值得台湾省思之处。
首先,新华社报导,习近平表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方的政治承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但按照白宫记者会的内容,拜登重申的内容是:「美国重申在《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指导下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显然对于「一中」内涵,美中各有诠释。
再者,白宫记者会上,官员回应媒体询问对中方所谓「民意不可违,玩火必自焚。」时表示:「习主席在两位领导人去年11月的谈话中就使用过类似的语言。但是,我不打算去解析中国经常在这些问题上使用的各种隐喻。」
事实上,中方从来不会完整引述美方「反对片面改变现状」的主张,仅部分诠释为美方不支持台独,但刻意忽略美方同样反对中方片面改变现状。而美方所指,自然是反对中方以武力改变现状的手段。
美方之所以将过去隐而不宣的「六项保证」拿上台面,是因为当前美中战略关系典范变迁的进行式。只要美国政府依然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那么确保台湾不被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是符合美国核心利益的布局。
因此,突出「六项保证」意味着美方可以视印太与两岸情势弹性诠释《台湾关系法》,以达到「维护台湾海峡及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协助台湾保持足够的自卫能力」等目的。换言之,台海安全议题被包裹在美国印太战略中而「国际化」,可谓是美中战略关系典范变迁下的必然效应。
然而,美中关系不必然朝衝突发展。我们很清楚,美中战略竞争过程始终有胆小鬼赛局式地相互叫阵。美国当然有足够实力跟中国喊价,并且有能力承担代价,甚至逼使让中国付出代价。所以中方可能因此忌惮,故对美国的「一中政策」不置可否?但中方也有一定的实力和美国竞合。
由此观之,美中战略关系中虽有对抗、竞争,但也存有合作或者控管风险的共识和需要。诚如白宫官员在记者会中坦言「美国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分歧」,但「双方已经处理这个议题40多年,在这个问题上保持开放的沟通,双方对此至关重要。」
因而我们可以猜想,拜习会上,中方要的就是美国维持「一中」框架,至于内涵则可以各自解读,以让双方各自留下迴旋余地。由此引申,两岸之间同样可以在分歧中寻找一定程度共识。
笔者认为,两岸对话的基础,还是可从九二会谈的歷史、精神、遗产,以及后续两岸交流协商成果,尤其是2008年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机遇期中所获致的23项协议内容上找到契机。
诚如2016年蔡英文总统就职时提出,民进党会根据: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歷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歷史事实;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这四项既有政治基础,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这是民进党政府多年来一贯持续的主张和立场。今年7月21日,副总统赖清德于国策研究院的演说时再次强调,台湾处理两岸事务的基本方针「善意不变」。
期待两岸政府都能有更开放心胸、更权变的思维,秉承九二会谈的务实精神,探索与时俱进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作者为海基会前董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