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杨丞琳的「海鲜奢侈说」,被许多网军断章取义、恶意曲解,甚至连内政部都出来「笑死」一番,将其视为「污蔑台湾」的证据,攻击不休。内政部长徐国勇振振有词的以「反诈骗」之名挺小编,逼得她不得不关闭微博。
杨丞琳生于1984年,她小时候到底穷是不穷?许多网民拿她13岁戴牙套、学芭蕾,欲以证明她小时候「不穷」,一个人穷不穷,岂可以用这标准来衡量?据其自述,因其小时家里贫穷,所以想进军影视歌唱界。眾所周知,外貌与才艺,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有多少贫困的家庭,在父母望子成龙成凤之下,不惜节衣缩食,拚尽全力让儿女去补习、学才艺的?这又有什么稀奇?而且,「小时候」的定义为何?13岁以前的杨丞琳,你们又知道多少?凭什么论断其「小时候」穷或不穷?又有人拿她读「学费很贵」的华岗艺校当说辞,你们又去查过当年华岗艺校的学费是多少吗?难不成只要读私校的人家境都很富裕吗?这全都是「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偏激心里作祟,无论如何都要对违逆自己意向的人往死里打,完全背离了事实。
其实不仅仅只是网军,许多绿营的政治人物,包括陈其迈等,也都公然跳出来批判,最可笑的是内政部,公器私用,将「笑死,竟然有人说在台湾吃海鲜很奢侈」夹带在一连串「反诈骗」的信息中,徐国勇还宣称这是「小编的创意」,难不成单纯说个人的「感受」,也构成了「诈骗」?那何不索性将杨丞琳列名通缉?
「吃海鲜」到底算不算奢侈,这要看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经济能力。以杨丞琳13岁时计,是1997年,台湾的经济发展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已经算是相当富裕了没错,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也已非常明显,富得流油的人固然不少,但贫穷无告的人还是相当多,1989年的「无壳蜗牛运动」,就已凸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至今也还未能解决。1996年,以贩售海产为主力的「争鲜」开始营运,应该可以视为台湾海鲜逐渐趋于「平民化」的开端,许多人开始趋之若鹜,但是,直到现在为止,生性节俭如我,还是觉得「很贵」,也只在过年时偶尔「奢侈」一下,难道这也犯了眾怒?
台湾社会真的很进步,经济相较于许多80、90年前出生的人富裕不少,当然吃得起海鲜,但每个人「小时候」的景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杨丞琳不过诉说她自己「小时候」的境况,又何曾否定过台湾这几十年来的富裕?网上贴出不少杨丞琳吃丰盛海鲜的照片,说是要「打脸」杨丞琳,问题是这是她成名以后的事,又与她「小时候」有什么关系?
也就在1990年左右,我父亲与我同住,因他最喜吃日本料理,我在他生日的时候,特地请他去日本料理店庆生,我点了一道龙虾,要价800,父亲是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在喊贵、喊奢侈,回来后还责怪我这么「浪费」,那时我刚到大学任教,一家四口生活费、房租费、仅仅仰赖我的薪水度日,「吃海鲜」对我们而言,真的是再奢侈不过的事了。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吃海鲜「很奢侈」,这并非我吃不起海鲜,而是我打心底就认为不必在这方面花太多的钱,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
台湾真的贫穷过,中秋节快到了,我「小时候」最多吃传统的绿豆椪、猪油饼,那包装华丽,还有彩色绵纸映衬的「月饼」,几乎是很少有机会吃食的,偶有人送月饼礼盒,通常是一个月饼,切成四块,分而食之,就从来没有独享过一个月饼;可如今,月饼算是普遍了,但也有一颗动辄200元以上的,不但「小时候」觉得奢侈,就是「现在」我还是觉得奢侈,除了送礼,是从不会去买的。然则,是否也会受到网军及政府的「公审」?
「奢侈」是一种感受,此无关奢侈得起或奢侈不起,但看你要不要奢侈而已,不能一概而论。台湾人当然吃得起海鲜,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斩钉截铁来说,我认为是很奢侈的,这又如何?
杨丞琳的「海鲜奢侈说」不过又刺痛了绿营的玻璃心而已。说穿了,就是容不得别人说一点台湾的不是,尤其是和大陆沾上一点边的人更不行,只要一说什么,立即被出征,艺人是最普遍的受害者,萧敬腾、小S、郭彦均…,不仅不能说真话,简直是动辄得咎。绿营网军内心脆弱,完全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而徐国勇的反应更是政府部门的制式反射,一切都为「抗中保台」,把所有和大陆有关的言行都当作「认知作战」。其实,蔡政府和塔绿班才是发动「认知作战」的中心。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