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拜登接受媒体专访,四度扬言会派兵协防台湾,条件是若中国对台湾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击。按剧本,白宫随即重申美国对台政策不变,否认拜登的表态是国家政策的挪移。
一再耍弄变不出新花样的老把戏,换作是别国元首,早已无法引起关注,但美国总统这位置毕竟是「世之名器」,在过往,是实至名归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但现在,拜登不断滥用名器满嘴跑火车,其实是国力走衰的徵兆,不能仅用「选举语言」视之。
草包绿委,按例高潮自嗨,将拜登的虚假圣旨解读为「战略清晰」,「战略明确,战术模糊」,当然也不乏侧翼学者敲边鼓,夸称拜登画了红线,没在「跟你模糊」,一堆修辞,天花乱坠。
无论真嗨假嗨,原先绿营鼓吹「靠自己不靠美国」的风向,现在又得反向再吹「美国可靠」,既然没有定解,也就只能乱吹,累不累啊?
究其实,拜登只是在「战略唬烂」,好维稳选情与话语权,为在「台湾政策法」上的龟缩挽尊。
若真不惜牺牲美军男男女女的生命保卫台湾,别把日期压在不可知的未来,搞虚假红线,现在就请出兵讨回「海峡中线」,解放军演习几次,美军就演习几次,言词都是屁,行动才是真。
总统负责唬烂,团队负责澄清,在这个选前分工的背后,五角大厦正悄悄改变部门结构,将台湾业务从东亚办公室转移到「中国办公室」,前五角大厦官员解读,这是美国传递「对台关系是对华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好让北京满意。
将「台湾政策法」涉及主权象徵的部分移除,同时将国防部组织重整成「中国台湾」,请告诉我所谓「战略清晰」是哪里清晰?多卖军火倒是很清晰,但这与出兵保卫台湾可是两回事儿。
诚然,是有些美国鹰派对五角大厦的组织变动很不满,选在「台湾政策法」亮相的时机点很糟糕,但有人升温台海局势,就有人降温,升降之间,将温度调整在美国利益最大化的范围内,恰恰就是「战略模糊」的真谛。
然后,随着行政部门的降温举措,总统再跳出来表演「出兵保台」的口惠,以供各界「曲解」,好避免温度降太低,这双簧唱得丝丝入扣不是吗?
台湾问题是美国行政系统与国会系统内部斗争的战场,也是中美外部斗争的战场,华盛顿智库随情势需要扮演敲边鼓的角色,拜登以总统名器作为控温工具,整体策略很清楚 —— 在台湾问题上套利,口水大可尽情乱喷,但绝不玩真的。也就那些一叶障目的反华势力雾里看花,随便解读,将假戏视为真做。
想看真相,就得看行动。
五角大厦的动态是:2019年,时任印太助理部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将中国业务从东亚办公室移出,增设副助理部长专责中国议题,东亚办公室专责协调美国盟友(澳,日,韩,台)。现在将台湾业务併入中国业务(由副助理国防部长切斯Michael Chase主管),意味着将台湾放在中国框架下处理,以作为美国对中政策的一部份。
行政架构决定拟定政策的方向与执行,未来台湾议题的一切,包含经济,军事等实质面向,美国都得从对华政策里全盘考量,而非只是单纯地考虑台美关系,如美澳关系,可跳脱中国框架拟定政策。
从台独的观点来看,这是美国矮化台湾的实质作为,对此,蓝绿两党都不敢吭声,就柯党蔡壁如呛民进党「要不要抗议」。 可见,台湾政坛对美国的两手策略心知肚明,却刻意选择性解读,可耻地惯性愚民。
对美国,台湾求一个言行一致的清楚表态,为何如此困难?说到底,美国虽想拿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但硬干实力不足,因此又不敢玩太大,只好打游击,旨在骚扰。骚扰仍讨不到便,只好拿总统名器出来不断放烟雾弹。
从川普到拜登,美国几乎所有对华攻击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仅在科技战上一时卡住了中国的脖子。然而,即便在科技战场上,跨国美企也不是坚定的美国队,反而加紧游说国会对华松绑,拜托行政单位在出口审查上放水。科技战尚且投鼠忌器,其他战场上美国的捉襟见肘就更不必说了。
「台湾政策法」已是下猛药的顶点,看起来具核弹级的威力,但拿拔掉「獠牙」后的删节版令人发噱,形同再度向外界证实,美国终究无法真按下发射钮。行政龟缩使得此法虚有其表,让国会演完这一幕,白宫还是得回到现实,谨慎调控中美关系。
拜登就是昏君无误,美国名器除了霸权宝座上的总统,还有美元,软实力,与欧洲盟友,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元。
昏君没收阿富汗与俄罗斯外匯储备,深刻打击了美元信用,以致俄方顺势联合能源国家,推动去美元化运动,中国于此无缝接轨,印度也随势接棒。美元信用破产,无疑是2022年最重大的歷史转折点之一,拜登滥用名器,亦将成为美国的歷史罪人。
公平地说,利用总统之位胡说八道,拜登恐远不如川普,但连续两届总统信口雌黄,象徵着这个帝国已透支了实力在苦撑顏面,根本没能力与中国一战。
当然不能排除,日暮西山的美国最终会狗急跳墙,搞「民粹出兵」。但与中国「首战即终战」,因为中方显然想等到有全胜的把握才会出手,届时美国敢军事介入就是必败。
这就是「台湾政策法」背后的故事,美国议员认为要打就现在打,先发制人才有赢面,再拖几年就没戏了。问题在于,经过了阿富汗丑态,与俄乌衝突泥淖,拜登根本经不起胜率不足5成的台海战争。
因此只好唬烂,也只能唬烂。(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