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防疫决策常常和疫情不在一个节奏上,该跟紧时落在世界后面,原本坚持缓步前行,现在却突然飞跑起来。政府决定放宽入境管制,和一向的防疫基调及当前疫情节奏并不合拍。说穿了,这不是从防疫专业的角度做决策,而是民进党政府在接连出包后,为了挽救选情而出招讨好民眾。

行政院决定二阶段开放边境的决策,来得非常突然。之前媒体不断询问开放边境的时间,中央疫情指挥官王必胜都说现在是新一波BA.5疫情的上升期,解封不会那么快。未料前几天他还在记者会上说「10月上旬机会小」,接着便在行政院院会拍版前,先接受名嘴专访揭露「0+7」及口罩解禁政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重大防疫政策先放给亲绿名嘴和媒体了,但在政院正式作出决议之前,王必胜就先放送给名嘴,这种决策态度实在太荒谬了,难怪台北市长柯文哲嘲讽说防疫指挥官给名嘴来做好了。

更奇怪的是,放宽边境管制固然是很多民眾的心愿,但和当前台湾的疫情搭不起来。Omicron的BA.4和BA.5变异株逐渐成为主流株后,确诊人数从8月底开始走高,这一个月来都在3、4万间来回。由于台湾民眾个人防疫措施做得好,没有出现大爆发,新的这波疫情曲线很平缓,平平地上去,过了高峰之后,预估下降的曲线也会平缓地拉长,而现在处于高原缓降的地带,意味着我们还有一大段疫情集中期要渡过。

接连出包后 为讨好民眾

相对地,不要说还没买BA.5次世代双价疫苗,就连BA.1次世代双价疫苗,我们也才刚到手160万剂,接种后至少要2周才能让人取得保护力。高危险族群尚未受到完整防护,政府就先急着开放国门,所有管制配套措施都没规画好,自主防疫全凭各人良心,无人管理查核,简直形同自由放生状态。我们2年多来严封边境,何以突然大开善门,而且还挑在疫情方兴未艾、次世代疫苗未完整接种的此时?实在令人纳闷。

回想一下,去年5月Delta病毒株在国外造成严重灾情,卫福部长陈时中却径自决定「3+11」,导致国内疫情大爆发,死了800多人。今年5、6月欧美Omicron BA.1疫情狂飙,台湾按理应该严加围堵,政府却在确诊数开始往上走时,突然改採与病毒共存的「新台湾模式」,将入境管制放宽为「3+4」,不顾市面上快筛缺货,政府也没买儿童疫苗。说穿了,就是在民进党政府的天秤上,政治远远优先于防疫,为了让卫福部长陈时中能华丽转身投入台北市长选战便放宽管制,大肆营造疫情趋缓的假象。但其实6月时疫情还很严重,每日新增确诊飙到了8、9万,最高1天死亡超过200人,总计至今已超过600万人确诊,上万人死亡。现在民进党政府面对BA.5疫情,同样也是在政治考量下做出与疫情脱节的决策。

为什么呢?因为最近民进党实在出太多包了。从林智坚论文事件、「数位中介法」引发舆论譁然、疫苗採购列为绝对机密、陈时中偷窥影片、和慈济与证严法师杠上,到TVBS要发落边疆让位给镜电视,民眾对民进党的观感大坏,蔡英文总统的民调满意度更暴跌9.2%。如今民进党的县市长选情明显受到衝击,北台湾可能一路输,陈时中以为防疫光环会让他如虎添翼,结果所有决策失当及人命的折损,都成了他躲避不掉的包袱。民进党政府自夸是防疫模范生,现在一层一层的包装被撕下,大家都看出原来大部分是在吹牛。

防疫未到位 却过早开放

因此,为了救选情,民进党政府就用放宽边境管制来讨好选民。当然,最近各国也鑑于疫情趋缓,开始开放国境。而台湾这3年的边境管制,很多民眾都憋坏了,盼望能早日解封出国,回国也不用隔离,旅游餐饮业者更希望看到观光客回流。放宽管制能让大多数人开心,转化成对民进党政府的肯定,淡忘了防疫过程中的所有疏失。这固然是台湾必须要走的方向,却不该过早上路,至少要在疫情渡过高原期、次世代疫苗有一定覆盖率之后实施,也就是所有配套都要做好,不要像过去荒腔走板,对民眾的生命与健康才是比较负责任的做法。

#民进党政府 #疫情 #决策 #防疫 #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