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不久前布林肯的一次公开讲话,被广泛喻为美国对华政策最新表述引起的。

中共召开20大之际,10月1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欧巴马时期的国务卿,现任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院长的莱斯女士,进行了一次公开讨论,主题是美国国家安全、外交以及技术演变的重要性。对谈顺序分别为美俄关系、美中关系、美欧关系。其对华政策,占了大量篇幅,涉及大陆武统、台湾安全、台积电与全球产业链等。

西方媒体对此进行大幅报导,标题大多带有渲染色彩,如:布林肯以美国对外政策最高执行者身分,宣称中国正在加快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如中国已经按耐不住,即将武统台湾等。美国媒体与台湾绿媒,更是将报导的焦点放在「中国成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威胁」上。吹捧布林肯在对话中」重申了美国方面对台湾海峡以及对两岸和平与稳定的承诺」,宣称 「这代表了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进行的最新阐述」。

本文提出,从整体上看,布林肯的讲话,只是保持了与上星期华盛顿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确定为美国的激烈竞争者(out-competing)这一定位的一致性(究竟是翻译为「激烈竞争者」,还是如有些美国学者建议的「牛过中国」,此定位是否有意保留模糊,这里不探讨)。

本文认为,从布林肯公开亮明的立场看,讲话有意突出「中国威胁」,有意将中国列为美国指证的「改变现状者」。但就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而言,并没有做出针对性的,新的调整。特别是对民进党当局大声呼吁的所谓「台湾新的安全困境」,保持了相对谨慎。

如今年8月裴洛西「强硬访台」,挑衅和触动中方红线后,大陆绕台军演,军机飞台,美国是否提升对台湾安全承诺的问题,成为一个尺规。其后,一种说法是,两岸默契的台海中线,在国际水域按美国定义的「台海现状」,已经被「打破」。这种情况下,10月4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丽在华盛顿智库韩美研究所举行的一场视讯讨论中,在答覆前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官员博斯科的提问时,对美国立场进行了表述。她说,美国坚持台湾海峡两岸的分歧必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不接受中国意图改变台湾海峡水域的国际水域地位的任何做法。不久前,布林肯本人与中国外长王毅在联合国「走廊会面」时,布林肯的讲话也与康达丽的解释保留了一致。可见,说布林肯的讲话与拜登政府的新国安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相关联是情有可原,说布林肯讲话代表了美国对华政策与涉及台湾问题最新阐述的断言,则显得牵强。

也许,这种说法想暗示,俄乌战事给台海局势带来巨大影响,美国对台政策将进行更加急剧的调整。或许,这也是近日民进党当局主动升温的,台湾国防部长提出「第一击」之说的「弦外之音」?

实际上,布林肯与莱斯对话的时间节点,选择在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而这次对话以美国国家安全为主题,从这两点看,分析布林肯讲话的意向及其影响是有必要的。

在对华政策上,布林肯的讲话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相对立的一面是,中国指责美国长期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其二,美国的台海政策依然是「希望维持台海和平」。警告「任何改变台海和平的行为,将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其三,宣称中国明显加快了两岸统一的步伐,指责中国企图改变两岸现状,加快武统台湾。

布林肯讲话的意向是明显的。就政治程序而论,这表示未来几年,美国认为中美在政治上表现为「明显对立」的局面将会继续。中美之间的互信关系,将很难恢復。

经济上,美国认定中国将继续对其国家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将继续对中国进行制裁。预示在经济利益上,美中依然是「眼对眼」,针尖对麦芒,关系不会缓和(如讲话威胁:如果台湾的半导体生产因海峡危机而中断,将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等)。

军事上,由于这是目前中美之间还存在相对互动关系的领域,因此,布林肯在这方面进行表述时,格外谨慎,有不少看点。其一,美国从过去单方面要求中国大陆不要改变海峡现状,调整为把改变地区秩序的帽子,直接「扣在中国头上」,将中国与地区不稳定的根源,「直接挂鉤」。显示美国对台政策将越来越「不再局限于安抚台湾」,而是扩大到海峡衝突与国际水域。当然,这也是为美国「将与全球其他国家一起,确保和平解决分歧,致力于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的说法,提供支撑点。

其二,布林肯似乎有意显示,中美衝突的激烈程度受到了控制。如布林肯一方面就「如果台湾海峡发生军事衝突,美国会信守承诺」发出警告,另一方面,在谈到中美双边关系时又补充说,如果美国和中国「没有实际参与」合作,像气候变化和全球卫生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将「更难解决」。

裴洛西「台湾之行」时,国会渲染为「世界要在专制和民主之间做出选择」,突出中美关系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性。布林肯的说辞在中美关系中提及全球治理问题,而不是强调」美国「要重申对台湾自由的尊重」。显示美国外交政策的冒险性,可能会减少。

其三,还有一个背景值得关注。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莱斯和代理国务卿布林肯,参与并促成了欧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军事互信关系的建立,推进了中美两军的机制化合作。不同的是,当时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今天则天翻地覆,剑拔弩张。

这一相关背景,有可能促使美国自由派精英产生联想,思考美国国家安全是否需要进行新的平衡。一个细节是,对话开场时,莱斯对布林肯「抛砖引玉」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抛开眼前重要的国内问题不谈,却要选择去谈论千里之外的战争与美国的关系」。

对「讲话影响」的分析,网上一种推测认为,在俄乌战争看不到头,美国中东政策失利,中美衝突升级,未达到东南亚国家完全追随美国地区战略的目的,2022国会期中选举、2024年大选,通膨与防疫等问题成为美国政治最大不确定点的情况下,讲话将影响美国国内在发动战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国会与行政部门之间政见的不同,也将继续加大。本文尝试从布林肯需要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的视角,提出三点看法。

其一,二十大报告体现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仍然是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战略。在涉台部分的一个变化,是论述中把「反独」和反对外来干涉,放在突出的位置,目的是强调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迫切性。

报告在重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同时,把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国家安全相连接,呼吁两岸的「心灵契合」。这是对外来势力与「台独」异己分子,发出了最直接的警示。并非如布林肯所言的「中国要改变地区现状」。美国政府从中美建交时的谨言慎行,到川普政府公开挑衅地区安全稳定,到拜登政府手里,处理美台关系更加激进,支持民进党当局搞「事实台独」,挑唆 「台独」势力在海峡兴风作浪,才是改变现状,是最大的危险。

其二,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歷来是从宏观的、全域的、更长远的视角来看问题。此外,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主张两岸一家,两岸共赢,得到两岸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二十大报告阐述了「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挑战」,「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这些考虑体现鲜明的「战略性」、「长远性、以及整体性」。特别在二十大报告涉军部分,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内容的陈述中,「战略」一词多次出现,频率高达十几次。可见布林肯所言,所谓「中共按耐不住」,「中共要提前武力攻台」的说辞,并非事实。

其三,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地位,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国家政策的战略属性,不管美国是否愿意,都将对周边国家、地区和世界,产生影响。中国大陆如果要统一台湾,一定会努力做到得到大多数国家都能理解和支持。如果美国看不清这一点,如果美国对华政策总是从自己的主观设想出发,这就决定不是布林肯说什么,还是拜登总统要传递什么「现实主义的谨慎和克制的资讯」,都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说,也许,布林肯需要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

(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布林肯 #美国 #中国 #讲话 #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