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国商会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台美商认为未来3年内政府优先施政事项依序是两岸关系、人力发展、能源充足、国家安全与美台双边贸易协定,其中33%美商指出业务遭到台海局势重大干扰,几乎是去年8月中共军演后的1倍。如果说民进党政府听不进人民的声音,又胡乱把在野党和媒体打为「中国共鸣者」,那么对于在台美商的呼声,至少应有所反思了。
两岸贸易 愈来愈紧密
多数在台美商将两岸政策视为「上位」,意味着蔡政府7年来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没办法让台湾脱离大陆而生存和发展。还记得2016年蔡总统大阵仗宣传的「新南向政策」吗?还记得民进党念兹在兹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分散风险论吗?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新南向沦为诈骗乐园,两岸贸易额却连年上升,以至于北京一纸禁令都能瞬间令业界哀鸿遍野。否则民进党早就应该老神在在地向眾人吹嘘,当初的布局有多么成功。
可想而知,蔡政府原本期许让台湾脱离大陆市场、远离「红色供应链」的经贸政策,最终证明行不通。而上述经贸路线正是被错误的国安战略绑架,导致台湾一步步误入歧途,滑向战争边缘,这也是美商如此忧心忡忡的根本原因。过去7年,台湾的国安战略从马政府时代的平衡路线彻底转向,当亲美被列为绝对政治正确,民进党传统意识形态深化了远中或抗中倾向,两岸政策位阶自然降低,接下来台湾内外政经政策严重紊乱变成必然的结果。
两岸关系当然不是台湾的全部,即便有一天两岸所有往来被切断,相信台湾仍可以生存下去。但关键点在于,两岸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关,而信心往往比黄金还要珍贵。若两岸关系好,台海安全风险低,无论是台湾社会还是外资,都会对台湾经济景气充满乐观,重视台湾在中国大陆与西方两大市场之间的枢纽、桥梁地位;若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笼罩在战争疑云中,谁还敢把资金和家当放在这里?谁还会希望把最先进、最核心的供应链留在台湾?
连美商都认同,两岸关系比美台经贸协定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7年的蹉跎,自诩最懂国际经贸的蔡总统及国安、财经团队,把加入多边经贸体系、美台双边自贸协定列为优先,却忽视了对两岸经贸政策的精进与深化,更忽视了对大陆台商以及参与两岸经贸的本土中小企业的关怀和辅导。尤其近年在两岸政治风暴席卷之下,大陆台商沦为夹心饼乾,而不少中小企业产品则因注册问题一度被大陆暂停进口,只能靠国民党、民间人士沟通才逐步有改善,民进党反而像是只出一张嘴的在野党。
国安战略 应确保和平
农历新年前后,蔡总统、陆委会和交通部相继表态支持两岸恢復交流,海基会也復办了暂停多年的大陆台商春节联谊活动。看起来,蔡政府似乎直到任期最后一年,才摸清楚施政重点。此时,唯有拨乱反正、快马加鞭,尽速恢復两岸政策的优先地位,台湾的疫后经济竞争力才会提升,台海和平稳定环境也才会更加稳固。商总理事长许舒博透露,蔡总统曾亲自交代增加两岸航点事宜,但无奈陆委会、疫情指挥中心依旧以疫情因素踢皮球、打官腔,被对岸指责为「搪塞」。
如果蔡总统真的有心改善两岸关系,或者至少不要让「台湾变战场」在任内发生,就应该调整施政重点,在陈建仁内阁协助下,以恢復两岸交流为主轴统整各部会业务。
首先,大陆破天荒循两岸航空协议管道向我方致函,政府务必抓住契机积极回应,先形成有来有往的良性互动局面。
其次,政府评估检讨放宽陆客来台与恢復直航航点务必同步进行,恢復小三通中转更要再快一步。另外,开春后陆续将有工商团体登陆拜会北京高层,政府也应善用其传话角色,弥补两岸官方沟通不畅之缺憾。
奉两岸政策为上位,意味着政府的任何政策、任何行动都务必以维护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为目的。
美中关系紧绷,台湾难独善其身,新的一年,蔡政府不仅应婉拒外国敏感人士来台衝击和战红线,还应让两岸物流、客流和金流愈织愈密,如此台湾人民不再生活在恐惧中,全世界企业和资金也都会吃下定心丸,重新投资台湾、投资和平。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