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EC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后,双方宣布同意恢復高层军事会谈并重新开通总统热线,特别是《美中国防政策协调会谈》(U.S.-China Defense Policy Coordination Talks)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拜登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双方的误判可能性对中国或其他大国造成真正的麻烦,因此恢復军事对话至关重要。

去年8月时任美国眾议院议长斐洛西(Nancy Pelosi)于访问后美中两国中断军事接触,并且就在今年2月初时,被质疑为中国的间谍气球飞越美国领土的指控,使得中国国防部门拒绝直接与美国国防部门进行对话,同时连带影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访中行程。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在台湾周围进行军事演习,从10月以来中国的海上民兵与菲律宾的海岸警卫队船只在被称为第二汤马仕岛礁(Second Thomas Shoal)、阿云金岛礁(Ayungin),或中国所称的仁爱礁附近发生「碰撞」衝突。这些军事行动均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美国。

因此,美国一直希望恢復高层军事通讯,以期减少可能导致意外事件之风险。中国之后表示「中美在平等尊重基础上恢復两军高层沟通」,美国方面进一步表示,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美国高阶军事指挥官,包括驻夏威夷太平洋部队的指挥官,将与中国将领进行接触。

和平共存并管理战略竞争

军事交流可视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计」。长期以来,美中军事交流一直受到两国政治气氛发展影响。美中军事高层互访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1月,当时美国国防部长布朗(Harold Brown)访问北京。然而,在过去的40余年期间,美中军事交流已多次因政治因素而中断,包括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1996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误炸事件」、2001年的「南海军机擦撞事件」、2008年与2010年美国宣布对台军售以及2022年斐洛西访问台湾等。

今年6月3日,一艘中国军舰在台湾海峡突然横越美国军舰船头,几乎发生中美军舰相撞状况。并且5月31日时,一架中国战斗机在南海空域对美方进行不安全的拦截动作。这使得美国五角大厦方面认为需要建立更多危机管理机制,以因应不确定性,这凸显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和潜在危险。这些事件强调两国迫切需要更好的沟通和危机管理机制,以避免意外事件升级为更严重的衝突。

根据美国国防部今年10月所公布《中国军力报告》(CMPR)指出,在去年与今年的部分时间当中,北京「否认、取消或忽视」与五角大厦的军事交流和会议。这使得美国方面忧虑,缺乏军事对话「会增加行动事件或误判演变成危机或衝突的风险」。更在去(2022)年10月时,美国公布《国防战略》、《核态势评估报告》和《飞弹防御评估报告》等文件,直指印太地区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中心,并且中国对美国构成「步步进逼的挑战」(pacing challenge),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也表示,中国是「这一代人的挑战」(generational challenge),正因北京试图「改变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

而随着从美中贸易战、斐洛西访台、中国的围台军演到中菲海上衝突迄今,两国间之高层官员接触有所减少,特别在军事部门方面,并引起一些重要问题。首先,军事互动可以预防误解或错误判断升级为全面衝突。在紧张局势下,倘若两国军事部门之间的沟通管道被中断,可能会出现误解,进而导致危机升级,甚至爆发衝突。

其次,军事的实质互动还可让两国更为理解对方的意图与行动,从而降低衝突乃至于战争之风险。此外,此种互动管道可在危机发生时提供沟通平台,让双方能就危机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商,从而减少误判和衝突的可能性。

因此,军事对话不但可当作关系发展的指标,亦可以作为管控战略竞争的手段。特别在台海关系发展上应避免误判和衝突升级的风险,或降低某一方的「边缘战略」风险。华府和北京都需要明确了解彼此的红线,并建立危机缓解机制,以防止危机甚至战争的爆发。

儘管军事对话或热线无法完全消除国家间的不信任和怀疑,但它可以帮助领导人与各自战区指挥官建立临时信任,以抵消不信任感,使两国能够在危机时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的利益。

当前的现实政治状况正在对谈判产生影响。中方要求美方展现诚意,强调必须採取具体行动而非仅空谈,包括停止对台湾的武器供应,并减少对其进行近距离情报收集和航行自由行动(FONOP)的频率。然而,美国认为单方面放弃这些行动可能会被解读为软弱的表现。

习近平的「三不」与美国的「五不」原则

即使两国军方间之沟通有所改善,华府与北京根源的信任差距也不太可能改善,危险事件仍有可能发生。因为它们并非源自误解和沟通不良,而是源自于对「国际秩序」和战略利益的更深层分歧。

习近平在会晤中指出对美关系的「三不」原则,「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衝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习近平并且呼吁「中国从不赌美国输,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呼吁美国也不要赌中国输,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同时,拜登也认同美中关系需保持稳定,防止衝突,管控分歧,并在符合双方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有助于两国更好应对各自和共同面临的问题。他重申在峇里岛会晤中作出的五点承诺,即: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衝突。

习近平强调避免对抗的重要性,拜登也强调美中关系的稳定性和防止衝突的重要性。儘管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认识到避免衝突和保持稳定的重要性,并表达了愿意通过外交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意愿。除恢復军事对话外,华府与北京也确认以下对话项目,包括,人工智慧政府间对话;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开展禁毒合作;同意明年进一步大幅增加航班;扩大教育、留学生、青年、文化、体育和工商界交流。这些已对于领导人的承诺和合作意愿为未来的关系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基础。

稳定关系能够维持多久?

此次的拜习会不会、不应也不能视为根本上改变美中关系基本上竞争的性质,但却已开启接下来两国增加对话的范围与频率。然而,拜登在拜习会后称习近平为「独裁者」(dictator),并且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也旋即表示,美国会依照《台湾关系法》採取必要作为,协助台湾获得自我防卫的手段。这样的发展意味着美中关系仍存在明显的紧张局势,一方面,拜登使用「独裁者」的语汇形容习近平,表示美国仍对于中国的治理与人权问题表示忧虑,而承诺协助台湾的自卫,表示符合华府长期以来对于台湾的安全政策,来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于是,这种暂时的稳定关系能持续多久?华府也不能确定中国是否正试图实施稳定的战术或短期策略,还是真诚地致力于改善长期与美国及其他盟友和伙伴关系?而且,美国马上将面临2024年的总统初选与大选,让北京的行动与意图可能成为华盛顿方面政治讨论的重要焦点。

美中两国关系的转变有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进而影响南海的整体情势?但更重要的是相关周边国家的认知与反应,包括美国在印太地区日本和韩国两个盟国,以及中国能够吸引多少外资?

在短期内,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利诺(John Aquilino)将与中国东部战区司令林向阳进行对话,这将开启后续的美中军事对话。希冀在短期内实践美中密切的军事交流可能并不切实际,但避免大国之间的海上纠纷,或因意外事件而导致的衝突升级是合理的目标。

在战略上,美国可能期望先化解在印太地区可能发生衝突的引信,特别在台海地区,再擘划解决俄乌战争与以哈衝突。在这样情况下,随着美中关系的回稳与军事交流的重续,台湾在三边关系可能趋于不利地位,台湾则需要关切美中军事交流对于台美军事交流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早因应相关发展。但美中关系的和缓,应对台湾也有正面意义,台湾需要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环境。

(作者为实践大学会计暨税务学系副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美国 #中国 #两国 #衝突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