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发生的两个事例为世界高度关注。一是即将卸任的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在他任内最后一次出席国会听证会时,宣称由于中国威胁的存在,一旦台海发生衝突,美国将履行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作证涉及到美国根据2023年「国防授权法」,已启动与台湾当局的重要军事合作,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岛内称为绿色贝雷帽部队)已常驻金门。对此,阿奎利诺矢口否认。
但近日有报导指出,美国国防部一位发言人宣布,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已进驻金门(美国军事新闻网站「SOFREP」)。在是否「帮助台湾」这样重大事件上,美军高层居然先搪塞,前后不一致,这样的例子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中是少见的。
二是3月15 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出席美国智库的线上研讨会时表示,美中关系仍具高度的竞争性。对世界格局,美方不认同「东升西降」的论断,认为这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实力地位不符。对未来 10 年内中美关系走向,他用「双方可能成为系统性对手,双方应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这样的外交语言进行表述。与此同时,伯恩斯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人权状况。
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美国高级外交官如此公开抨击中国,指责美方从霸权、霸道、霸凌立场出发,藉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有舆论认为,「中美关系要大变」。
为什么中美关系刚出现缓和,美国高层又突然出现此种举动?
有几个问题,可以思考:
其一,到底谁偏离了「共识」?
中美关系缓和,基础是双方存在共识。现中美关系为什么演变为中美的「共识不共」?美国的对中美关系「共识」的定义是:「高度竞争性」、「系统性对手」,还冠之以这是「稳定的中美关系」。难以理解。中国的表述始终是:中美「和平共处」、「合作共赢」,「非零和竞争」,「反对纯粹竞争关系」,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到底谁偏离了「共识」?也许,美国本来就不想说清楚。
其二,那么,中美竞争与衝突是什么关系,打「嘴皮仗」——有这个必要吗?中美战略竞争,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全部。由于美国的力量依然强大,美国依然利用自己的地位,撬动中美关系,才有了上述种种。美国试图使中美关系按照美国设想的方向发展,中国也「当仁不让」,坚决抵制。这就是基本事态。
其三,逻辑思考的前提是世界观。当前的全球国际秩序变动,美国自身内外矛盾迭加,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世界的南北问题更加尖锐突出。这种情况下,考察美国大战略,考察美国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考察美国大战略的失误,以及失误造成的后果,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视角可以避免将中美竞争关系片面化、极端化。处理好中美关系与世界全域的关系。
说到美国的大战略,其形成与发展从柯林顿政府到拜登政府时期。又称为「两洋战略」或「欧拜体制」。这个战略的基本判断是,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就美国的综合国力而言,最大、最直接的威胁,短期内不会出现。美国不仅在全球没有对手,美国还有能力控制全球。小布希政府时期,美国军事霸权在全世界横行无阻。其后,美国制定了详细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北约东扩。东扩的目标除了欧洲,还包括控制整个欧亚板块,亚洲和中国是其中「理所当然」的目标。
欧巴马政府继承了大战略。金融危机后,为实现美国霸权仍然不惜军事冒险。由于阿富汗战争和中东问题,大战略的弱点开始暴露。欧巴马政府推出重返亚太战略,兼顾欧亚。促成亚洲小北约,推出排斥中国的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川普政府时期,美国强化了对亚洲「小北约」的经营,将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其大战略被称为「两洋、两约战略」(大西洋、太平洋,北约、亚洲小北约),又称「欧拜体制」。执政团队有「欧人欧政」特徵。台湾学者尖锐地批评为「抱团思考」(groupthink)。
「两洋战略」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鼓动下的俄乌战争。战略目标是美国力量不仅要覆盖大西洋、太平洋,还要遏制中国。为此,美国对华战略升级了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主权领土的完整进行挑衅。美国国防预算大力增加了对亚洲的投入,其中一些投入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
对美国的战略失误这样一个大问题,有几点直观的感受:
其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仍要坚持一家独霸。美国大战略在世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秩序的方向上,排序有误。如俄乌战争、巴以衝突,今年一月发展中国家召开金砖国家会议等。今年二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坦率直言,美国错失了发展与南方国家的关系。
其二,从事物的两面性看,世界已经不是用「军事两极」就能够解释和应对的。「欧拜体制」过分自负,包括用军事威慑与经济武器化对付中国。美国已不能保证其霸权在亚洲的「通行无阻」,盟友和非盟友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大战略认为的,对美国而言,短期内不会出现最大、最直接的威胁,美国在全球没有对手的判断,已经不能自圆其说。
其三,为什么说美国大战略失误?从「两洋战略」看,最根本的问题是,美国精英进行长期战略思维的能力受到挑战和限制。以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为例,美欧关系调整的结果是欧洲出现了以离美疏美为特徵的战略自主趋势。借用美国现实主义学者、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观点。早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时,他就提出西方应为该危机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米尔斯海默最近的新书《国家如何思考:外交政策的理性》,又提出北约扩张和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决策,都是「理性的」。他对美国大战略在战略重点的确定和排序方面存在错误的暗示,引发西方巨大争议。当然,美国政府是不会愿意面对这个现实的。
从中国看,美国对华战略从属于其大战略。从军事战略和大战略角度来说,歷史上,美军军事力量的应用,具有坚决性,而本文前面引述的军方和外交方面的两个例证,说明拜登政府对「欧拜体制」,还在死撑。美国的台海政策,显得反復和举棋不定,是受到大战略失误的影响,
可见,中美竞争与衝突,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决策层对其大战略,早就该反思了。
(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