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季,大陆全社会用电量超过2.3兆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8%,特别是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长14.5%,显示出大陆经济的活力。大陆正在全力拚经济,用电量增长是其重要表现。但随着夏季用电高峰即将到来,且极端天气现象频频出现,不禁让人担心大陆是否会重现几年前的电荒。

为应对挑战,大陆已经开始新一轮电力改革。今年1月以来,官方相继发布《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电力市场监管办法》,5月中旬发布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也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

儘管电力行业事关国民经济安全而垄断性较强,也仍然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市场化,大陆在此之前已进行了4轮电力改革。对于新一轮的电力改革,大陆官方的目标是着力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传统电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架构。由此可以看出,此轮改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能源供需两端的飞速发展。

为实现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大陆在2021年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就需要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最近几年,大陆清洁能源发展也确实走在世界前列。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大陆的贡献超过了50%。据大陆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大陆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歷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其中,风电、太阳能电力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0.7%,太阳能电力则高达55.2%。

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有效减少大陆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也增强了大陆商品的绿色竞争力(譬如应对欧盟的「碳关税」等)。但由于风电、太阳能发电主要「靠天吃饭」,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徵,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平衡和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一系列挑战,前几年大陆电荒就与此有关。因此,大陆虽然确定了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却也意识到改革步子不能迈太大,在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的同时,要着重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能,发挥火电等在用电高峰期的保障功能。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型市场主体不断涌现,也需要构建新的电力系统与之相适应。以虚拟电厂为例,目前在大陆的广东、山西、海南、四川等多地,已有多个项目投入运行。虚拟电厂无需对电网进行改造而能够聚合DER(分散式电力资源)对公网稳定输电,并提供快速响应的辅助服务,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上述新型主体要充分发挥作用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电力市场化,但大陆能源系统官员坦承,市场化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存在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有的地方违规指定交易对像、电量和价格,有的地方违规调整或作废交易结果,有的地方违规组织专场交易等。二是存在电力省之间壁垒问题。有的地方限制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跨省跨区交易,有的地方寧可弃电也不允许新能源参与外送。三是各层次电力市场衔接还不顺畅。省内市场与跨省跨区市场之间,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之间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衔接。因此,新一轮电力改革势在必行。

2023年,大陆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2016年不到17%上升到超过61%,说明市场机制已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仍有长足的增长空间。尤其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目前只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这就更需要改革以进一步释放潜力。

从需求端来看,大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等的快速发展也在倒逼电力电网的改革。大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当前又在推动新能源车进农村,而AI、云端计算等高科技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撑,新一轮电力改革其实已迫在眉睫。(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电力 #大陆 #市场 #主体 #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