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点值是这样:健保一年预算若8000亿,医界做了8500亿,那么就会打折,每做1元只给你的0.95元左右(点值等于0.95),因为预算总额只有8000亿。
医界于是抗议,这样不是叫我赔钱吗?明明我做了8500亿,却只给我8000亿!
是这样:医生看病,跟车厂修车不一样,一来医生是跟健保请钱,不是跟病人,再者医生说要检查开药打针,病人很难掉头就走,去找另一家,不像修车,我觉得太贵或没有必要,就不让你修。
所以说医生看病,全凭职业良心,不像修车,会有消费者端的制衡力量,因此,健保必须设计一个制衡力量,以免医生为了赚钱衝量,做了不该做的检查、多开了没有帮助的药。
这就是健保总额与健保浮动点值的由来,早在健保30年前成立之后没多久,因为每年健保支出快速成长,就想到了这样的制衡制度。
多年以来,点值等于多少?大约就是0.92左右。只有在前几年疫情期间,因为大家看病减少,点值衝破了1。
为什么浮动点值会是0.92左右?
看了半天,也没看到谁可以讲出一个理论,就只是在那边争辩该不该保障点值,1点1元、至少0.95元什么的。
是这样:两个制衡力量,一个是医院诊所的成本,让他们看病看到每多看一个病人的成本等于健保给付,这是个体经济学原理;另一个则是健保浮动点值,也就是大家都看很多病人,总额破表,点值下降,那么多看的那些业绩就可能得不偿失。
在这两个力量制衡底下,就产生了0.92左右的浮动点值。
其中,浮动点值的制衡力量可以用赛局理论来审视。
在浮动点值之下,你若少看病,而别人多看,那么到最后你不只看少,而且点值跟大家一样都是0.92或更低,因此不如多看;你若多看,而别人少看,那么获益的就是你;而如果别人多看,你也多看,那么顶多打平。
也就是说,在浮动点值之下,多看病是一种优势策略,导致大家都多看,于是点值就一定会小于1。
现在,如果取消浮动点值,立法规定1点就是1元,不管1年医界申报多少费用,那么上述两个制衡力量将会只剩第一种,也就是医院诊所的成本考量,而没有第二种的赛局。
台大与荣总院长反对「1点1元入法」,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样一来形同取消总额,拿掉了医疗花费的帽子,那么绝对8000亿不够花,健保预算将会持续攀高,健保费势必一直调涨。
只是,台大院长竟然同意「一点保障0.95元」这样的作法,理由是比起「1点1元」,对于健保预算的衝击比较小。
是吗?其实要看上述的成本与赛局两个机制。在点值保障0.95之下,确实,医院诊所的申报会停在每多看一个病人的成本等于给付的1/0.95,也就是少看一些,问题是有些医疗成本是固定的,比如检验,这时医院诊所反而会衝量,比「1点1元」之下看得更多,以量来抵销点值0.95的损失。而以赛局来说,点值保障0.95之下,优势策略仍是衝量,而且会比浮动点值更有衝劲,因为点值已经固定,做越多领越多。
所以说,只要有点值保障,不管是「1点1元」或「1点0.95元」,最后都可能衝破健保预算,导致健保费必须一直调涨。
健保费调涨,容易吗?困难重重啊,政治人物不会想要得罪选民。如果真的保障点值入法,就只能找其他管道来弥补健保亏损,比如最近不是有人说要徵酒税,甚至徵糖税?
台湾每年健保预算都有4%多的成长,跟外国比起来已经不算少了。说是目前台湾医疗花费只占GDP的6%多,嗯,只要每年GDP成长低于4%,那么每年追上一些,总有一天,医疗花费会达GDP的九趴9%。
以目前速度来说,最慢12年就可达成。
总之,健保预算每年已有合理成长,总额制度当然必须维持,而连带的浮动点值也不宜废止。(作者为医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