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武汉先发,20个大城市也开始试点试营运无人网约车。

科技加上资本,可以轻易改变人们的生活。科技,是把双刃剑。利弊得失,一时之间,很难发现。

无人网约车,结合自动驾驶、物联网跟人工智慧等,是发展中的科技,技术尚未成熟。飞机即使有自动驾驶,也要强制配备正副驾驶员。陆地上的道路状况更为复杂,需要谨慎全面的安全考量。大陆的无人网约车,虽然只是试营运。但,确实已经上了马路,也在市场接单,开始商业行为。并且以低价抢占市场。

人类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违规要罚款、计点。无人网约车,目前已经出现因为卡顿、天气不佳等因素导致车子瘫痪在路上。甚至造成交通堵塞。那么,我们有针对无人网约车出台配套的交通法规吗?

人类司机如果在开车过程中致人伤或致死,除了赔钱,还需要承担刑责。那,无人车如果发生类似的状况,需不需要承担呢?如果需要承担,是谁要承担?目前还没有针对无人车修改或者制订相关法律。还有,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无人车的程式设定,是要保车子还是保乘车人呢?

无人网约车的运作,需要当地城市的交通部门,提供交通即时数据。官方部门的公共数据,让私企拿来开发商业模式。但是,无人网约车的摄像头、行驶路线、乘客资讯以及每天上路产生的海量大数据,却成为私企专有的资产。还可以利用这些,在资本市场谋取更多暴利。

如何以法律法规,防止不公平竞争。如何以监管,避免因此造成的数据、知识、财富,甚至权力的垄断?这是现在就要思考的。

还有就业这件事。许多人靠开计程车或网约车,养家糊口。或是职业转换空檔的修整期。甚至是最后一个谋生的方式。他们为社会提供运输功能,应该被当成公共运输的一环。对社会的稳定,有莫大的贡献。

有人说,汽车出来后,马车夫可以做司机。但无人网约车,是直接删除司机这个工作机会。况且,马车到汽车的转变,歷经百年。因科技而产生的新岗位,远远比不上消失的岗位。并不是所有司机,都可以成功转业。那么,现有近千万的计程车跟网约车的司机,他们该怎么办?

我建议:一、对无人网约车企业,课徵就业税。二、对无人网约车,课徵交通数据使用费。三、将收入的税金,作为对司机转业的教育训练跟失业期间的补助。四、初期无人网约车的费率,需比人类司机开车,贵20%。五、交通法规要列入无人车。无人车的行驶与交通事故、刑责、罚责都要做好规范。

大资本加上大数据,在垄断市场、甚至控制整个产业以后,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向底层流动。底层被剥削的更难生存。这对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拥有公共大数据、拥有科技加大资本,在垄断后,会不会控制舆论,甚至凌驾于公权力之上?我们能不慎思?(作者为作家)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网约车 #无人 #司机 #无人车 #承担